㈠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录,来自于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录,来自于商代

㈡ 中国百年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历史 进步和发展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

随着时间的脚步的加速前进,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火车这个工业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时,引起了人们的心理震荡。

淞沪铁路从开筑到通车,历时一年半。火车通行以前,铁路已经引起上海人极大的好奇。用碎石夯实的路基,用钢铁制成的两根长长的“铁条”(铁轨当时被称为铁条),这些对上海居民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上海人无不以先睹为快,“看铁路”成为上海人一大旅游项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铁路公司邀请华人试乘火车,应邀者凭邀请照会登车。这是上海华人第一次乘火车,故被邀者对火车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鲜。7月3日上海至江湾一段正式通车,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可乘坐。这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乘火车、游铁路成为上海人街谈巷议、竞相参加的一件大事。

火车的动力来源,一车拖众车的独特方式,火车的平稳、高速,都使当时的上海人感到新鲜、惊奇。火车通行以后,淞沪间的独轮车、东洋车生意顿时清淡下来,乘火车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节车厢已入不敷用,铁路公司又加挂了三节车厢。截至1877年8月,火车乘客已达161331人次。

火车停开以后,原来已经习惯乘火车往来于淞沪间的人,顿觉极不方便,纷纷表示,“从前未见火车,亦均不知火车好处,今已行有数月,往来淞沪者均称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来不便”。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2 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1723一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过渡: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这样评价他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 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㈢ 古代和现在通讯工具的演变

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㈣ 历史课堂实录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

(一)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合作探究】阅读P69“学思之窗”,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题关键:机车改进对社会的影响

思路引领:从经济、社会生活角度考虑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二)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三)水路交通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四)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

①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②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③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合作探究】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二)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到2003年末,拥有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三)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合作探究】8: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合作探究】9: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㈤ 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古代,两军交战用什么传达军令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在几千年的古代史上,打仗的年头比和平的年头一点也不少。不是在国内打,镇压农民起义,就是境外打,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干。再不就是各个政权互殴。春秋战国打了三百多年,楚汉争霸打了四年,两汉与匈奴打了几百年,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在打仗,隋末农民起义,隋唐与高句丽、突厥的长期战争。

五代十国战争未断,宋、辽、金、夏、蒙古之间互殴,蒙古人横扫半个世界,明末与起义军、满清三方势力角逐,清朝与准葛尔、俄罗斯的战争,清末与八国联军的战争。可以说,从三皇五帝到现在,历史是在不同规模的战争向前缓步而行的。

第三就是我们所说的击鼓鸣锣,击鼓代表前进杀敌,“鼓声大作、擂鼓助威”,都是说的这个意思。而撤退时则“鸣金收兵”,一敲锣就代表不打了,全军撤退。

第四指挥官利用“侦察兵”收集情报,古代叫“斥侯”。侦察兵和通迅兵(传令兵)是主帅的左膀右臂,一个负责收集情报,一个负责下达指示,相互配合,达到实现主帅下达的战略意图。

第五是号炮,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火药,号炮在战争中的应用,最早是号炮。就象现在在天上放一个“二踢脚”,起到信号炮的作用。我们常听到评书中说“三声炮响”,代表出兵。其实信号炮有许多种意思,一响是什么,二响是什么,三响是什么。士兵通过号炮采取行动。

第六是号角。也叫冲锋号。这是和敲鼓起一个作用的。但号角比起大鼓来说更为携带方便。号角兵拿着号角吹,可以激励士兵们勇猛向前。

第七是嘶吼。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喊一个字,可以起到排山倒海的作用。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军人齐声喊“杀”,这阵势足以吓倒敌人。带队的指挥官带头喊出一个字,成千上万的士兵跟着喊,也是现场指挥的方式之一。

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通迅工具前提下,将帅们通过各种方法克敌制胜,著名的曹刿论战,就是曹刿根据旗、鼓以及敌人的队型现场分析指挥取得胜利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讯工具的发明,指挥官有了更多的分析敌情和下达指示的辅助,使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㈥ 1920世纪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主要有哪些

传统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等自然力,效能低下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以回后,半机械化的答西式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以及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并逐步发展,到清末民初时期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全中国快速展开,新式交通工具成为全国城市及长途交通的主导。这种交通工具的革命产生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效应: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对人们认识并接受近代工业科技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先导作用;人们的出行频率更高,人数更多,社会流动增大,扩大了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了公共活动,为近代公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人们的出行方式商业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趋于平等化、大众化,以往的等级色彩趋于淡化,促进了人们的平等意识;交通工具发展的不平衡也拉大了城乡出行方式的差别,形成城乡新旧二元化的出行方式及城乡人眼界和观念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