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统(保密局)和军统(党通局)各是什么系统

中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党中央的情报机构,抗战胜利后受社会舆论压力改称“党通局”
军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抗战胜利后受社会舆论压力改称“保密局”

中统系统
中统局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中统成立基础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
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党中央(亦即蒋系国民党中央),处长由徐恩曾担任。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第一处(党政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但一处实际上仍是独立于军统局的一个系统,这时的军统亦是老军统系统,并非一般电视剧中的新军统系统。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
1947年中统局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习惯上仍称为CC或中统。内调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属蒋系中央掌控。伴随着国民政府的全面败退,中统局后来也迅速的在大陆消散了。中统局的另一个衰落原因是,权高震主,尾大不掉。蒋系中央不会允许这种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另外扶植了军统系统作为牵制。

军统系统
军统局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的成立基础是中华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1日,蒋介石命令戴笠组建该处,并担任处长,戴笠属黄埔系军人派,该处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年,又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戴笠兼任调查局第二处(特务处)处长。1934年7月,戴笠继邓文仪任南昌行营调查科(特务科)科长。1935年初,调查科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
军统局同中统局类似,由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祖兼任局长,副局长戴笠负实际责任。军统局是按军队编制的,中央机关设八处六室一所,外勤设区、站、特别组。
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但是由于军统局成立后不久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形势严峻,军统局也担负了一些诸如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后来就引起了与中统局的权限冲突。
1946年3月,该局副局长戴笠坠机死亡,6月,蒋介石对该局进行改组。由军事委员会第二厅与军统局合并组成国防部二厅(国防部由军委改组而来),厅长郑介民。原军统局核心系统改组为以毛人凤为首的国防部保密局。

2. 中统(保密局)和军统(党通局)各是什么系统

(1)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

“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

军统的成立基础是中华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1日,蒋介石命令戴笠组建该处,并担任处长,戴笠属黄埔系军人派,该处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年,又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戴笠兼任调查局第二处(特务处)处长。1934年7月,戴笠继邓文仪任南昌行营调查科(特务科)科长。1935年初,调查科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
军统局同中统局类似,由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祖兼任局长,副局长戴笠负实际责任。军统局是按军队编制的,中央机关设八处六室一所,外勤设区、站、特别组。
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但是由于军统局成立后不久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形势严峻,军统局也担负了一些诸如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后来就引起了与中统局的权限冲突。
1946年3月,该局副局长戴笠坠机死亡,6月,蒋介石对该局进行改组。由军事委员会第二厅与军统局合并组成国防部二厅(国防部由军委改组而来),厅长郑介民。原军统局核心系统改组为以毛人凤为首的国防部保密局。

3. 通信兵都干什么有什么用

通信兵 担负军事通信任务的兵种。通常由通信、通信工程、通信技术保障、无线电通信对抗、航空兵导航、军邮等专业部队、分队组成。设有领导机关,编有院校、 科研机构。 通信兵部队分别隶属于各军种、兵种。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通信装备和通信设施,保障军队指挥和武器控制的通信联络,组织实施无线电通信对抗、航空兵导航和野战军邮等。通信兵对保障军队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 自有战争起,就有传递军情的活动,并逐渐有了专门负责传递军事信息的人员和机构。在中国,商朝已有6(传车)传。西周,初期有驿站,后期出现了烽燧报警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还把烽火台改为边亭。秦朝,继承了烽邮共存的体制, 中央由丞相总管,地方由郡守、县令兼管。西汉,沿袭秦的邮驿体制。东汉,邮驿由太尉府的法曹主管。唐朝,邮驿由尚书省的兵部管理,各府、州、县由兵曹参军、司兵参军和司兵分掌邮驿;全国要道设邮驿,每驿设驿长一人,驿夫数人;边境设烽火台,守卫烽火台的人叫"烽子"。北宋,建有一套健全的递铺通信组织,分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种,驿率由兵卒担任。元朝,邮驿由兵部和通政院管理;急递铺与驿站并行,是专司传送官方文书的通信组织。明朝,中央管理邮驿的机关为兵部车驾清吏司和通政司;急递铺沿袭元制,每铺设铺长一名,铺兵数名。清朝,邮驿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形式构成,其中站、塘、台由军卒充役,以传递军情为首要任务。随着电信工业的发展,1905年新军、海军分别在北京、天津、保定等行营及海圻、 海容、 海筹、海琛四舰建立无线电台。1906年于天津小站旧营开办电信学队,继之在北洋常备军中编成电信队。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独立旅和师以上部队编有无线电通信分队。1927年,国民党军队在团以上部队编有通信队。1928年,国民党军成立交通兵团,其中编有通信队。至1935年,通信兵成为兵种。 世界其他国家军队都编有通信兵。 俄国军队于1851年建立通信分队,1890年有了电报纵队,1894年电报纵队改组成集团军和军的电报连,1899年组建无线电通信队。美国军队于19世纪60年代建立通信兵。法国军队于19世纪中叶组建用于信差勤务的步兵与骑兵联队,1870年组建一个电报连,后来建立电报纵队,1917年起师以上各级部队都设有电报和无线电通信分队。英国军队的通信兵部队原属工程兵建制,1920年成为独立的兵种。 随着战争的发展、 军队规模的扩 大,各国军队不断加强通信兵建设,其体制编制日益完善,通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苏军在总参谋部和军种、兵种、军区司令部中均设有通信兵部,集团军以下各级司令部分别设有通信兵处、科、股,通信兵部队编有旅、团、营、连、排。美国国防部下设国防通信局,陆军、海军、空军分别建立通信兵领导机构,通信兵部队编有旅、营、连、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