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短波局
❶ 短波通信主要特点是什么
(1)能以较小的功率实现远距离通信
(2)存在多径效应
(3)通信频率选择有限制,白天和夜间需要更换工作频率
(4)存在通信盲区(也称为静区)
(5)传播不稳定,衰落严重
❷ 短波通信的优缺点及改善弥补措施
短波通信是波长在100米~10米之间,频率范围3兆赫~30兆赫的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
短专波通信的优属点:使用方便,组网灵活,价格低廉,抗毁性强,通信距离较远等。
短波通信的缺点:稳定性较差,噪声较大等。
可使用使用自适应技术、猝发传输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差错控制技术、扩频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处理器等技术来弥补短波通讯的缺点。
❸ 短波通信的波长是多少米
1899年3月,马可尼成功地进行了使无线电波越过45千米宽的英吉利海峡的实验。当时,马可尼使用的是中波,波长为1000~100米,相应的频率(即1秒内波动的次数)为300~3000千赫。中波是人们利用较早的波段之一,它主要用于广播、导航、通信等。
短波波长为100~10米,相应的频率是3~30兆赫。由于短波传播的距离远、经济方便,因此短波的应用很快超过了中波。1921年,人类首次实现了短波跨越海洋的传播,开创者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专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一次偶然的发现。
1921年,意大利罗马市郊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一台功率只有几十瓦的业余短波无线电台发出呼救信号,目的是让,附近的消防人员迅速来救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呼救信号竟然被1500千米之外的哥本哈根(丹麦的首都)的一些接收机收到了。这当然对救罗马的火灾无济于事,但这一发现引起了许多无线电爱好者的兴趣,更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重视,他们都分别进行了类似的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远距离通信采说,短波比长波更为合适,于是短波通信线路开始在一些国家逐步建立了起来。924年,在德国的瑙恩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起了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
科学家们发现,无线电波能绕地球弯曲传播,是因为在大气层中有带电粒子层的缘故,而这个带电粒子层,是由于太阳紫外线对大气层中空气的电离作用而产生的。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在巴尼特的协助下,通过直接测量带电粒子层的高度,最先证实了在离地面高110~120米处有带电粒子层的存在。这个带电粒子层的存在,最早是由美国通信工程师肯内利和英国电气工程师亥维赛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假设,现在这个假设得到了实验上的证实,因此被称为肯内利—亥维赛带电粒子层,也叫E带电粒子层。1926年,阿普尔顿又发现在离地面高200~400米处,也存在一个带电粒子层,人们把它叫做阿普尔顿带电粒子层,也叫F带电粒子层。由于阿普尔顿的突出贡献,他在1947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沃森·瓦特正式把存在于高空大气层中的这些带电粒子层命名为“电离层”。比如,上述的E带电粒子层,叫做E电离层;F带电粒子层,叫做F电离层。
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认识到中波段电磁波主要是在正电离层与地面之间不断反射而传向远方的。而短波段电磁波主要是在矿电离层与地面之间不断反射而传向远方的。显然,短波传播的距离比中波传播的距离要远得多。
用短波进行无线电通信就称为短波通信,它主要靠天波和地波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天波传播就是靠F电离层的反射进行传播,它的传播衰耗小,因此,用较小的功率、较低的成本,就能进行远距离的通信和广播。短波广播至今仍是国际广播中的主要手段,短波波段也是现代业余无线电通信常用的波段。
1938年,前苏联建成了一个功率为120千瓦的短波无线电广播电台,它是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一个无线电广播电台。
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短波通信,改变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历史进程。
❹ 什么是短波通信
都从哪粘的页面啊,短波最低范围没有统一界定,一般都是三个,3、1.8或是1.6,最低6兆得浪费多少频点啊???对于一般的固定台站来说,6兆频率的话通信半径差不多能达到四五百公里了。
估计都是从这里转载的吧,看一下词条中部的详细解释,词条编者自己都没有把观点理顺,你们也跟着照搬?会坑人的。
http://ke..com/view/136897.htm
❺ 短波通信有哪些缺点
20世纪30年代,电磁波的应用进入微波阶段。微波通常是指波长为1米~1毫米的电磁波,相应的频率为300~300000兆赫。现在,微波已广泛用于通信、雷达以及其他许多科学领域中,微波炉及微波治疗仪早已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短波通信问世以后,曾经兴旺过一段时间,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短波通信主要依靠天波传输,以电离层为中继,但电离层的状态很不稳定,季节的更换、昼夜的交替、气候的变化等因素,都可以引起电离层的变化,进而引起短波通信过程的波动,甚至会中断。短波通信还存在有天波与地波都传输不到的寂静区域,如果接收电台在这些区域内,就无法接收到短波信号,通信就无法进行。此外,电离层有好几个分层,同一频率的信号会沿着不同的途径反射到接收地点,这就是短波通信的“多径效应”;它也会使接收质量大大降低。再加上在短波通信波段内电台日趋拥挤,因此,短波通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通信需要了。
为了满足新的要求,1929年克拉维开始进行微波通信的试验。1930年他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两个电台之间,用直径为3米的抛物面天线进行了微波通信。同一年,还有人开始用微波进行无线电广播。1933年,在克拉维的主持下,从英国的莱普尼列到法国的圣·因格列维特,开通了第一条商业用微波通信线路。
1936年,索思沃思提出了超高频波导管的理论,并发明了微波用的波导管。简单地说,波导管就是把电磁波限制在其内部的一种空心金属管。波导理论的建立以及波导管的实验与应用,促使微波技术日趋完善。
1937年,美国物理学家瓦里安兄弟制出了双腔速调管振荡器,1939年,英国物理学家兰、德尔和布特制造出了多腔磁控管。这是两种微波电子管,它们可以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产生连续的微波振荡。这些研究成果为微波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微波技术的研究是围绕着军用雷达的研制进行的,从而推动了微波元器件、高功率微波管、微波电路、微波测量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通信领域。利用同轴电缆进行微波传输,频率可高达几千兆赫。若要传输频率更高、能量更大的微波时,就得用波导管了。在波导管内,微波以电场与磁场交替变化的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如同在一个自由空间里传播的电磁波一样。使用波导管进行微波通信,主要包括通常的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
微波接力通信是靠中继站接力传输来实现微波信号远距离传送的。微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它不受大气层和电离层的反射。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形曲面,如果在地面进行微波通信,就必须把天线架设到一定的高度,使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没有物体阻挡,彼此可以“互视”。为了进行远距离通信,就必须采用与接力赛类似的方法,相隔一定的距离建立一个接力站,即中继站。将中继站架设在高塔上或山顶上,微波在每个中继站被放大之后再传送出去。微波接力通信是现代通信中的主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