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部队中是叫通讯班,还是通信

部队中的称法是“通信”,但是现在一般的基本编制中已经没有保留“通信班”。只在指挥系统、炮兵、电子战方面有完整的编制。

② 通讯兵是干什么的

通信兵 〔通讯兵〕
担负军事通信任务的专业兵种。一般由通信、通信工程、通信技术保障、无线电通信对抗、航空兵导航、军邮等专业部队、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运用各种通信手段,保障军队畅通的通信联络;进行无线电通信干扰和反干扰;组织实施海区观通、航空兵导航勤务和野战军邮勤务。通信兵对保障军队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
通信兵是随着战争的出现,为适应军队作战指挥的需要而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指挥军队作战的通信工具有旗、鼓、角、金等,并配有专司击鼓、鸣金、挥旗、传令的人员,还建有烽火台、驿站等通信设施,利用烟、火、鼓声、快马等以接力的方式进行远距离通信。随着电信工业的发展,军队中逐渐有了电信装备,组建了通信分队。俄国军队于 1851年组建电报连,1899年组建无线电通信队。美国军队在19世纪60年代建立了通信兵。英国军队的通信兵部队原属工程兵建制,1920年成为独立的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27年创建时就组建了有线电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分队,1931年1月建立了第一个无线电队,1934年1月中央军委成立了通信联络局,并逐渐在各部队组建了通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信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扩建了部队。
现代世界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通信兵建设,在各军种、兵种中都编有通信兵。
各国陆军的军以上部队中通常编有通信团或旅,步兵师、团、营、连中通常编有通信营、连、排、班,并且在军、师、团各级司令部中设有通信业务部门。

③ 部队中除了通讯班、炊事班以外还有什么班

机关公务班,部分技术分队中有指挥班或排

④ 怎样建立完善的军事通讯体系

一是建设烽燧、亭、斥候等军事设施,建立以军事为目的的通讯制度,完善军事通讯系统。

烽燧是观察敌情,以烟、火、表(类似旗帜)等信号进行目视联络、报警通信的一种军事设施,也称烽堠、烽火台或烟墩。历代一般将烽燧筑于缘边冲要之地、山河谷口等便于嘹望的高地上,同时还在各边防指挥部、指挥部与国都之间,沿军用道路建立烽火台。烽火台的密度,根据敌情、地形的不同而各异。从建筑方法上讲,烽台均为夯土筑造的高台,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报警设备主要有:表(用丝布制作的大型信号旗)、烽(即烽烟,点燃柴草及干粪等物,使其发烟,向上级及友邻报警)、鼓(擂鼓报警)、积薪(以各种柴草堆成草堆,发现敌情后,即点燃报警)。烽堠发出的信号,可以递相传送,直达国都。从汉至唐代,从沿边地区到国都所在地,遍置烽堠。在边境地区,筑城以置烽堠,内地则在“高山四顾险绝处”置烽火台,从而建立了以烽燧、馆驿为主体的军事通讯体系。据唐朝法令,烽堠所置,大约间隔3华里。烽侧往往置驿,烽主放烽举火,驿事传牒送信,从而构成了极为严密的、庞大的镇、戍、烽、驿等构成的信息系统。明代为能迅速地传递敌人犯边的军情,烽燧的位置通常构筑在长城沿线的内外可以互相通视较高的山头上,或通往纵深内的卫、所、镇治,或京师的大路旁,或道路转弯处。在古代没有电讯装置的情况下,烽堠报警成为传递情报的最简便手段。

亭为管理烽燧并传达紧急军情的小型军事据点。建于近边之地,以便探察敌情,或建于较高之地,以便传示烽火。一般要驻守士兵负责,类于小规模碉堡形式,成为一个个据点,处于交通要道。如汉统一西域后,即参照西周和秦的做法,开始在西部边疆的驰道旁和边防线上建亭、烽燧和驿站,主要用于通讯联络,观察敌情和报警。亭、烽燧和驿站因地势不同而距离不同,一般每30里设亭,50里设一烽燧,400里左右设驿站,形成“烽戍逻卒,万里相继”的景象。到了清代,则于边疆各要害之处设立墩台(堆土成墩,以便嘹望守御),有警则举烟、鸣炮、挂席为信号。如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曾下令各省将领,凡水陆要道之旁,均要设墩台营房,驻宿兵丁,以传报紧急军机。

斥候与亭类似,只是规模较小,多设于部族交界之地,主要职务是窥察敌情,检察人员的出入。此外,唐代还曾在长安周围和边疆地区筑关,以利用山河形势,控扼交通。

自明朝起,中央政府还在边陲重要地带设置卡伦,即边防哨所。到了清朝,更将在边疆地区设置卡伦作为强边固防的一项重要措施加以施行,使边疆的卡伦规模化、系统化和正规化。清朝的卡伦大多设在重要的关隘、通道、渡口和由清政府划定的各游牧区域的边界地带。当然,因为关注的重点在内地,所以清朝在边境一线设置卡伦虽多,但驻军数量却少,每卡约为10名左右,有的卡还不驻兵,各卡之间相隔距离远,甚至长达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这就导致边疆军事布势上的内重外轻、边疆一线和少数民族地区兵力薄弱的情况。

二是开通邮驿,提高军队的通信联络能力。

邮驿和烽燧一样,始于西周,当时只设于边境,系军事性质的设施。所谓邮,是指徒步通信,驿则是乘马通信。邮驿最初设在边境,后来逐步推广于全国,一般是5里一邮舍,30里一驿站,以接力形式传递命令、文书和军情。到了秦代,为了加强军情传递,在长城防线通向后方各级边防指挥部以及由各级指挥部通向全国军事中枢咸阳的各主干道路上,都建有驿站,它们与报警的烽燧一起,构成严密的军事通信网络。此后,唐朝也建立了畅通无阻的邮驿系统,如唐朝在北方的驿道从长安直通朔方,再由朔方越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到达五原郡,北通天德军(今内蒙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元、明两代的驿路交通网更加稠密。元朝实现了中国疆域空前的大统一。《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就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驿站系统,“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清朝的驿站称“军台”。清朝为巩固边疆防务和发展边疆经济,整修和修建了连接边疆各大城镇和军事要地的道路交通网络,并在这些交通干道上设置了大大小小的“军台”,建立完备的通信网络。这些“军台”星罗棋布,遍布各边疆地区,较好地承担了传递军政文书、保障往来部队的后勤供应,以及运送官方物资,向商旅提供住宿和安全保障等任务,对于密切边疆各地与内地的联系,提高军队机动通讯和保障能力,功不可没。

完善的烽燧、驿站等通信设施的建立,使中央政府有了一套高效严密的军事通信系统,这对于及时掌握边疆的动向,快速地传递军情政令,都是非常便利的。同时,也便于做到边疆一处有警,则多方支援,进而以逸待劳,克敌制胜。

⑤ 中国近代对于军事通信重视到何种程度

随着世界军事通信手段的演进,电话、无线电等也引进了中国并应用于军事领域。1900年至1906年,先后在南京、武汉、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兴办了电话通信,军用有线电话通信也在军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1900年前后,为了加强防务,在广州督署及马口、前山、威远等要塞和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江固、江汉等江防舰艇之间首先设置了无线电机。1905年,袁世凯购买了马可尼式无线电机7架,分装于北京南苑、天津、保定三处行营及海圻、海容、海筹、海琛4条军舰上。与此同时,袁世凯还将天津小站旧时营房酌加修理,开办了电信学队。他从北洋六镇中挑选部分士兵,编队学习,开设通信勤务与军用电线架接等课程,学制为一年。学员毕业之后,分配到各部队负责通信工作。其后电信学队与保定的信号学队合并,改名为电信信号学队,作为北洋军中军事通信的专业技术院校。

进人民国以后,随着世界军事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军事通信也不断获得长足的发展。为了适应军事通信领域的发展,培养军事通信人才,1913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施行电信通信教育,为军事通信上必要事项之调查研究”的陆军电信教导营。教导营直隶陆军部,由军学司主管,每期招收学员、学生各一班。学员50名,从各师曾任一年以上的排长中考选;学生528名,从各师服役一年以上的士兵中考选,学制分别为一年和两年,毕业后各归原师,在各师内组织教导班,“转教该师营内军士、兵丁,或令温习”,以壮大部队电话电报等通信技术力量。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无线电训练班,教官由海军部电务科长陈可潜、科员沈琳等兼任,学员从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未毕业学生中先后挑选了两批共57名,分两届入营受训,第一届学员29名于1932年6月毕业,第二届学员28名于1934年12月毕业,该训练班随之结束。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陆军通信兵学校,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分有线电班、无线电班、通信军士训练班、特种通信教导队等。其中有线电班为招收各师步、炮兵中尉、少尉军官入校学习,专授有线电话短期训练。抗日战争开始后,陆军通信学校除继续开办原有的学员队、学生队及军士训练班外,为适应战时需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基本教练和战斗教练上,如有线电和无线电的技术训练与敷设等。空车方面,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中设有电讯技术组,此后并成立了航空通信学校,培养空军的军事通信人才。1940年8月,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在成都恢复了中央航校原有的通信人员训练班。1944年,以该班为基础,扩充为空军通信学校,以培养战时紧缺的空军通信人员。

⑥ 部队里的通讯员发展如何

通讯员是要混的 和领导在一起 机会要自己把握 不能说你什么都不做回 就有什么样的前途答 至少通讯员比一般的士兵要机会多一点 如果有机会就留下 现在转了士官待遇相当不错 如果回家暂时没有什么好的出路 就尽量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