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数据开放
❶ 共享单车爆发,但为什么“实时公交”迟迟未火
相似的剧本波澜不惊:融资,烧钱,相互睥睨……“共享单车”(我并不觉得分时租赁和“共享”有什么关系,但暂且先这么叫吧)已被资本围猎,10月13日,摩拜单车确认完成新一轮C+融资;三天前,ofo也轻松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而毫无意外,草创伊始,玩家绝不只两枚,近期优拜单车也宣布获得千万级别天使轮融资,小鸣单车同样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完成天使轮和A轮融资。
出行领域的点滴创新,从来都会招致资本的敏锐嗅觉,共享单车是他们喜欢的故事——但它却突然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更老的故事:相比摩拜与ofo聚光笼罩的景致,长期被视作出行领域“最后一块版图”的实时公交却并未迎来期待中的爆发——尽管后者有着比任何出行方式更高频的需求和更庞大的用户群,却因故事乏善可陈而被媒体遗忘,而这块版图久未拼凑完成,也多少有些可疑。
记得投资人朱啸虎曾在朋友圈发过狠话,“拼车,代驾战场均在90天结束战斗,单车共享也不会例外。”也许吧,但若无意外,速战速决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在实时公交领域,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对比二者的模式与路径,也许可以一窥究竟。
共享单车的挑战
先来看单车共享,创新足够令人欣喜,但新生事物的演进之路,同样需要跨越路障。
如你所知,滴滴的核心优势,是能够将车辆与个人——供给与需求两端迅速匹配,除了偶尔找寻司机的不悦,随叫随走,这受益于平台的强大算法。说回单车,谁都希望它能像未来的无人汽车一般主动向你驶来,省去寻找的烦恼,所以在现阶段,更好地优化车辆配置摆在单车共享平台面前,如大数据专家涂子沛老师所言,摩拜单车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一座城市究竟需要多少辆公共自行车?“要得到这个答案,必须结合城市人口、公交系统、私家车、道路等各项数据,进行计算。其中最重要的估算手段,是把城市里每一个人的家庭住址和其工作地点在数据库层面打通,从而掌握每一个人在城市中最日常的流动,即上班族的‘潮汐’特性。”
盈利预期则是另一个常规问题。某种程度上,纽约始于2013年的共享单车计划“CitiBike”可视为摩拜们的前辈,前辈的曲折经历理应受到重视,当年花旗银行用4100万美元赞助了该项计划,也迎来了想象中的好评,不过由于设备故障等原因,用户量一度下滑,直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对他们而言依旧并非易事。
更近的例子在中国杭州——这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过去八年,当地政府建立了3000 多个停车点,8 万多辆公共单车,并补贴了数亿元,2015年是他们离盈利最近的一年。但稍显尴尬的是,消灭停车桩(自行车亭棚)是摩拜单车产品逻辑的核心要素,而杭州单车系统的盈利正仰仗于亭棚上的广告,摩拜未来如何盈利。一个合理预想同样来自数据,如涂子沛所言:“除了使用费外,摩拜单车可以借助实时获取用户的位置,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根据地理位置和个人情况推送个性化广告,如中午12点时告诉骑车人他路过的餐厅正在打折。”
而在更宏观的层面,这一轮“橙黄风暴”还需面临创业者难以把控的某些客观问题。大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最为仰仗的代步工具,每日上下班呼啸而过的自行车洪流让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如今自行车的整体没落自然有一些现实因素,譬如路权。从“自行车王国”到买车摇号,变化之快令人错愕,自行车道的狼狈似乎在所难免。我看到的数据,北京五环内有700公里自行车道,但被汽车占道现象非常严重,北京市交通委曾发布一份调查报告,16%的人认为出行环境差,24%的人则认为公共交通发达从而无需骑车。
我相信共享单车的爆发唤起了人们对自行车的新认知,甚至未来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的交通样貌,但一切任重而道远。
“最后一块版图”的落地?
回头来看公交。
同样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穿行,公交是更强劲的需求。目前国内公交车乘坐约为每日2.8亿人次,至少在理论上,实时公交对于这一庞大且固定的用户群大有可为,可清晰获取每日赖以出行的公交车信息:时间,路况,频次,以决定何时离开办公室或家前去等车比较合适,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成本中的很大比例来自焦虑感。
更进一步讲,用户的精准出行信息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出行选择率以及城市承载率都意义深远,也同样将有助北京这般超大城市对公交系统的依赖。而除了理论上价值百亿的市场,当掌握了基于个人海量的出行数据,完全可以想象能通过数据为城市“画像”,成为智慧城市升级的重要一环。
但问题来了,实时公交为何迟迟没有释放上述巨大的社会价值?
个人觉得,最大原因是产品属性与现实之间有一个夹角:数据开放。
不同于多数出行领域的“自我采集数据”,实时公交产品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型模式,由于公共属性,公交系统的数据基本掌握在交管部门手中(中国各级政府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实时公交团队要将与政府打交道视作工作日常,不过尽管数据开放的趋势不可逆,国内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还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作为最基本的公共品还有待时日——置换到商业领域,这意味着战线的拉长,“90天结束战斗”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欣喜的是,信息的孤岛正在破冰。举例而言,受益于贵阳政府数据开放,这一领域国内占有率第一的“车来了”可直接受益于贵阳官方对公共数据的免费开放,成为政府合作伙伴;而包括佛山,嘉兴等地,也处于政府数据向企业开放的进程中。
另一方面,数据相对平缓的渐次开放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格局稳定。如你所知,包括巨头和各类约租车平台在内,实时公交早已成为出行类产品的必争之地,但收益递增原则同样适用于数据驱动型的实时公交,很大程度上,这一领域已秩序平稳,不太可能在数据逐步开放,每个城市需单点突破的前提下,突然爆出搅动局势的强劲对手。
当然,必须承认,在一个喜欢制造对抗性以及资本博弈故事的传播环境,相比于其他出行领域——譬如共享单车即将发生的精彩故事,对媒体而言公交领域的故事似乎不够迷人。但实际上,资本的布局早已发生,譬如“车来了”就先后得到雷军,徐小平,袁岳天使投资,和阿里,宽带,弘道资本三轮投资。
不过,回眸历史,不难发现,技术与社会的演化速度并不完全同步,实时公交的爆发尚未来临,它需要搁置在更为宏大的叙事框架中——譬如政府数据的开放速度。但几乎可以肯定,考虑到公交车之于城市出行的重要角色,以及掌握的海量数据,未来的实时公交也许将演绎成一个所有人喜欢甚至惊讶的故事。
“最后一块版图”的落地,也许真要等到最后再见分晓。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❷ 掘金大数据 “贵漂”正当时
掘金大数据 “贵漂”正当时_数据分析师考试
昨日,《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该市人才总量60.4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1331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11.2万人和217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4.24万人、1.53万人、6.2万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总量从2012年的21.5万人增加到25.7万人。
与此同时,上半年新增大数据产业注册企业1270家,集聚人才超过2万人。目前,贵阳市大数据及关联企业已超过2000户,人才近13万人,约占人才总量的22%。
政策:领军人才创办大数据企业,可获500万元经费
贵阳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培养规划》等专项政策文件,明确大数据产业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创新举措,提出4个方面19条培养储备、引进集聚大数据人才的具体措施。
对创办大数据企业的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免费提供人才公寓、工作场所,最高给予5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和200万元项目开发经费;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制定行业标准、获得发明专利的团队和个人,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对引进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招聘基础人才的大数据企业,给予奖励和补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
建设:多个“国”字号落户贵阳
贵阳市深化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强力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重点产业园区,搭建大数据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人才创业承载平台,成功组建中科院软件所贵阳分部、北京贵阳大数据研究院、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千人计划”大数据研究院等。
建成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首个块上集聚大数据公共平台、首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和首个大数据战略实验室。同时,开展贵阳大数据7系列基础平台项目建设,从北京引进项目260个。
目前,贵阳市国家级研发机构1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人才基地87家,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创客空间17家,创业孵化器和投资机构近20家。7月,该市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建“大数据产业创新试验区”。
培养:政、校、企联动,订单式培养大数据人才
贵阳市实施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在筑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支持校企合作建立教育培训基地,资助大数据企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学位和专业技能,打造“一基地、两中心、三示范、多点辐射”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政、校、企联动,订单式培养大数据人才。
贵阳市级财政安排2000多万元专项经费,在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挂牌建立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学院及示范教学基地,建设坐席1300多个。依托互联网+现代农业,与电商巨头、职业院校、网络公司合作,采取“理论+实践”方式培养电商能人。今年以来,全市培养呼叫中心专业人才4000多名、电商能人400多名。
引智:大数据产业成为贵阳引才聚才重要载体
以大数据人才为重点,贵阳市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机制,大力实施“筑巢引凤计划”、“黔归人才计划”等,大力集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近两年来,贵阳市开展的大型招才引智活动中,大数据人才、项目引进比例占40%以上,2014年引进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535名,今年以来大数据龙头企业贵阳朗玛信息公司引进人才174名,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贵阳市引才聚才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该市直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882名,相当于前八年引才的总和,其中博士241名、硕士1380名、高级职称261名。高层次人才引进流出比从2012年的36∶1提高到2014年的49∶1,引才数量及层次呈逐年提升态势。
创业:已集聚创客团队230多支
利用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的机遇优势,贵阳市深入推进人才改革管理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政策+基地+资金+服务+平台”模式的创新创业全生态链。
如今,越来越多的黔籍人才和“创客”选择贵阳创业兴业。3月14日,“‘北漂’已过时、‘贵漂’是时尚”节目在腾讯网播出,关注人数1000多万,评论逾7800条。据近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蚂蚁金服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和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报告》显示,贵州进入了大学毕业生净流入排行榜前列,贵阳在全国新兴城市的综合排名、经济增长及外商直接投资三个方面均列第一。
201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到贵阳创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30%以上,全市新增创业实体11.6万户,带动就业41万人。目前全市集聚创客团队230多支、创客1800多人。2014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增长23.1%,大数据产业总量650亿元,同比增长68%,科技进步贡献率、人才贡献率分别达到56.4%和28.1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目标:创新创业人才“筑梦”首选地
如何才能打造创新创业人才“筑梦”首选地?
贵阳市将深化与发达地区人才交流合作机制,通过调动、聘用、挂职、兼职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合理配置大数据人才资源。采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培养和“人才+项目”的模式,依托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和工程项目,在实践中培养聚集大数据产业骨干人才。
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大数据人才评价认定和职称评聘办法,开辟大数据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业绩为依托,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人才评价指标新体系,力争将大数据人才认定评定标准纳入国家大数据标准委员会标准立项范畴,成为大数据人才标准起草城市和试验城市。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掘金大数据 “贵漂”正当时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❸ 王叁寿提出的数据星河是什么意思
王叁寿打造的“数据星河”=数权、数融、数创、数通、数价、数托、数货、数金专、数客、数标、属数知、数例12个大数据平台。这些平台各有侧重。例如,数权平台能够帮助数据源公司为数据确权,确保大数据在产权清晰、权力保障有效的框架下,发挥更 大的价值;数融平台,有融资需求的公司的汇聚与平 台;数创,大数据创业创新的双创平台;关于数客,即数据创客,王叁寿还放话,未来五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将利用数据开放平台,汇聚1万个大数据创客团 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