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共享旅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激活并释放闲置资源,给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旅行方式等带来根本变革。

租赁短期民宿、共享出游攻略、拼团友拼租车、共享帐篷wifi……旅行资源共享、旅行信息共享已渗透到人们旅行的多个环节,像一股清流正在改变旅游业,提升旅游者的旅行体验,改变旅游者的旅行方式,也带来了旅游产业的重构。我们日渐明显地感受到,“共享旅行”时代来了。

共享渗透旅行多要素

随着中国游客旅行经验不断丰富,旅行中的多种需求也在提升。在北京从事媒体行业的王女士,每年都有两次出境游度假计划。她说:“我喜欢自由行,喜欢摄影,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所以我每次出国的标配是租wifi设备、海外租车和民宿。现在网上有不少提供共享服务的平台,方便快捷。我的出行体验越来越棒了。”

像王女士这样接受并喜欢共享旅行的游客日渐成为主流。在共享经济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背景下,共享旅行已形成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共享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共享与旅行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旅行的“吃、住、行、游、购、娱”几个环节都涉及到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共享旅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激活并释放闲置资源,给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旅行方式等带来根本变革。

目前,在旅游住宿和旅游交通领域,共享带来的变化已显而易见。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和美国知名的短租平台爱彼迎(Airbnb)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海外共享住宿消费重要市场和快速成长型市场。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有超过530万中国游客预订爱彼迎的住宿。去年中国出境游客预订用户近160万人次,同比增长142%,可见其强劲的增长趋势。共享住宿已成为中国出境游客的主要选择,9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住过民宿、家庭旅馆、度假租赁房屋等,47%的人住过这样的住宿设施,23%的人认为在境外的时候民宿、家庭旅馆、度假租赁房屋是他们的主要选择,优于酒店的选择。

共享使游客融入当地

一个外国游客这样评价中国的共享单车,“当我骑着共享单车走在北京的胡同,我觉得我像一个北京人。”旅行中的共享理念正在使游客真正融入旅游目的地成为当地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在旅游过程当中,游客有分享异地生活方式的权利,有使用共享资源的权利。共享恰恰架起一座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共享城乡生活空间的桥梁与纽带。

共享最本质的要素是人。人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桥梁,一旦桥梁和平台架设起来,这种交流是很容易的,是超出想象的。在穷游网联合创始人周彤看来,以前的旅行是游客在一旁看风景,虽然看似距离很近,其实跟当地的很多东西是隔着一个看不见的栅栏。而共享旅行则代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的过程。

共享旅行背景下的旅游者,更加重视与旅游目的地人们的交往,在交通、住宿、导游陪同甚至是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环节与当地居民进行全面接触,获得比传统旅游者更加深入的体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有83%的爱彼迎房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像当地人那样生活。

爱彼迎中国区副总裁安丽告诉记者,爱彼迎不仅仅是酒店和住宿,而是提供了一种文化交流机会,并且是完全当地化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生活空间。比如游客可以跟着房东去刨地,跟制香师调香水等等。通过交流和住宿分享,游客能够更加真切深入体验目的地的生活。旅游的共享活动让游客和居民住在一起,玩在一起,聊在一起,通过旅游建立深厚的友谊,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游客或当地居民不经意间互相成为了民间外交家。

共享将重构旅游产业

“共享经济之所以迷人,不仅仅在于它高效的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了社会资源与需求的良好匹配,同时也在于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文化共享的独特理念影响了成千上万的用户。这种独特模式和理念,正改变着我们对旅行的认识和实践。” 安丽说。

旅游已成为很多中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人们愿意消费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特征与共享经济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天然契合,且二者的融合度不断提高。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开创了旅游消费新时代,正在引领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并开创旅游产业的新格局。

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认为,旅游的新旧模式会有冲突,但新旧模式处于相互交融的发展。共享旅行新模式的出现意味着旅游市场的规模可能会更大,游客将得到更多元的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用更大。

共享住宿已成为主导旅游消费的动机性因素。过去以景区景点为主导,“食、住、行”为支撑的旅游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戴斌预测说,在大众旅游的新时代,我们站在全域旅游的新方位上,旅游产业的边界实际上正在消失,传统的边界在消失,新的边界正在重构。共享经济正改变旅游要素的组织方式和游客的消费行为习惯,是未来旅游消费的主要趋势。(赵珊)

❷ 共享旅游有哪些特征

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异地性。旅游是在异地的暂时性的生活方式,不能离开居住地到目的地永久居住。但可以住多久,他并未说明,也未提出具体的划分标准。不过定义中已包含了这层意思,这样就可把平时在自己居住地方的日常生活区别开了。

(2)业余性。提出了旅游的业余性这一特点。业余性就是许多国家学者讲的闲暇性。这种提法,从主观目的上是想把为业务目的旅行、考察活动摒弃于旅游之外,但是为科学目的的考察,不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旅游项目。因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求知”,既包括业余性的求知,也包括业务范围内的旅游求知活动。因此,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别是在我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加旅游活动的游览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

(3)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快乐。

(4)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的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这才是旅游的真谛!

(5)休闲性。目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压力过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和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