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人事统计

人事统计是为复了科学、制有效地组织、管理人事统计工作,保障人事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人事统计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门。

人事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国家人事管理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统计调查、开展统计分析、实行统计监督,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1)人事数据统计扩展阅读:


统计师的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

2、热爱统计工作,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

3、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4、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

5、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6、实行资格考试制度前,已担任统计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如本人自愿,也可参加统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

⑵ 人事月报需要统计哪些数据

通常来说,人事月度报表应包含以下内容(从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来考虑):

1、招聘和变动:

本月录用人数(外聘、内聘)、到岗人数、人员流失率(分部门、分区域、分性别等)。

2、培训:

本月内训/外训次数、培训内容、培训人数、培训计划完成率人数、部门分布,培训覆盖率、培训费用统计。

3、绩效:

本月绩效较好的人员、较差的人员、各部门绩效的分布情况。

4、薪酬:

本月公司人工成本总额、部门人力成本总额、环比增长率、同比增长率;

5、劳动关系:

本月员工异动(升职、降职)情况、出勤情况、离职人员分析、劳动纠纷情况。

6、重大典型的专项人事活动情况通报:

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员工竞聘上岗选拔、职称申报和评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推荐计划等本月重大典型的人事活动。

(2)人事数据统计扩展阅读:

人事工作指标:

一、人员数量指标:
1、按行政划分(总部、区域、分公司)

2、按性质划分(职能部门)

3、按时间划分(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平均人数-例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4、按职务划分(经理级、主管级、文员及员工级)

二、人员素质指标:

1、学历分布(本科以上、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平均教育年限;

2、年龄分布(20岁以下、20-29岁、30-39岁、40岁以上);平均年龄;

3、通常统计人员素质指标时,与人员数量指标结合进行二元组合统计。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1、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四、劳动报酬指标:

1、工资总额与平均工资(一般按某个范围统计-总部、区域、城市公司);

2、薪金占人力资源成本、销售额比重;

3、固定与变动薪酬比,用于衡量激励水平;

4、薪金范围分布(某一薪金级别人数分布)。

五、人员流动指标:

1、流失率=报告期流失人数/报告期平均人数*100%

2、同批雇员留存率及损失率(通常用于衡量核心员工的稳定性)
留存率=留下人数/初始人数*100%
损失率=损失人数/初始人数*100%

3、流失人员工龄分布

4、流失人员原因统计分布

5、新进员工比率=报告期入职人数/报告期平均人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