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内网
1. 中国工业互联网为什么爆发
政策频发 推动工业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07年政府提出 “两化融合”,为我国工业升级和转型奠定了政策基础。2015年国务院提出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中国版智能制造的概念。而2017年年底国务院明确提出工业互联网发展目标——到2025年,形成3-5个达到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百万工业APP,实现百万家企业上云,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制造业新生态。在中央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如江苏发布《关于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产业发展创造了积极的环境,有望引导和驱动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再加速。工业互联网被推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跃升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之一。
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地。工信部相继与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政府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政府鼓励示范基地发挥资源聚集的优势,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环境和专业化服务,构建资源集聚、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双创"新生态。江苏省省经信委联合阿里云启动实施首批江苏“1+30+300”工程,主要是推进阿里云与省内30家两化融合服务机构、300家制造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筑全服务链体系,支持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目前徐工集团、吉利等大型制造企业均已加入该工程,与阿里云合作进行产业升级。
制造业智能化的内生需求和新兴技术兴起 驱动工业互联网快速崛起
制造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具备内生需求驱动力。首先是工业数据的爆发式增长需要新的数据管理工具:随着工业数据采集范围不断扩大,数据的类型和规模都呈指数级增长,需要一个全新数据管理工具,实现海量数据低成本、高可靠的存储和管理。其次是企业智能化决策需要新的应用创新载体:数据的丰富性为制造企业开展精准化管理创造了前提,但工业场景高度复杂,行业知识千差万别,传统由少数大型企业驱动的应用创新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迫切需要一个开放的应用创新载体,通过工业数据、工业知识与平台功能的开放调用,降低应用创新门槛,实现智能化应用的爆发式增长。三是新型制造模式需要新的业务交互手段: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制造企业间在设计、生产等领域的并行组织与资源协同日益频繁,要求企业设计、生产和管理系统都要更好支持与其他企业的业务交互,这就需要一个新的交互工具,实现不同主体、不同系统间的高效集成。
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新兴技术的兴起,为整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打下了相应的技术基础。首先是云技术的成熟大幅降低制造企业IT化的运营成本和部署的成本;其次是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优势:物联网实现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种资源的动态配置以及产品全程跟踪检测,获得大量数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挖掘数据的价值,强化制造企业的数据洞察能力,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
2. 大数据的三大主要来源
企业信息系统、装备物联网和企业外部互联网是工业大数据的三大来源:
企业信息系统存储了高价值密度的核心业务数据。上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加速应用于工业领域,形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企业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中积累的产品研发数据、生产制造数据、物流供应数据以及客户服务数据,存在于企业或产业链内部,是工业领域传统数据资产。
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装备物联网成为工业大数据新的、增长最快的来源,它实时自动采集了生产设备和交付产品的状态与工况数据。一方面,机床等生产设备物联网数据为智能工厂生产调度、质量控制和绩效管理提供了实时数据基础;另一方面,2012年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工业大数据(狭义的),专指装备使用过程中由传感器采集的大规模时间序列数据,包括装备状态参数、工况负载和作业环境等信息,可以帮助用户提高装备运行效率,拓展制造服务。
当前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企业外部互联网已成为工业大数据不可忽视的来源。本世纪初,日本企业就开始利用互联网数据分析获取用户的产品评价,时至今日,小米手机利用社交媒体数据成功实现产品创新研发。此外,外部互联网还存在着海量的“跨界”数据,比如影响装备作业的气象数据、影响产品市场预测的宏观经济数据、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环境法规数据
3. 数控机床和电脑的局域网怎么连接
其实很简单
电脑的网络连接 点网上邻居属性 本地连接属性 双击 Internet协议 (TCP/IP)
点选使用下面的IP地址
机器的IP地址 只要在一段内 例如他的是 192.168.1.1 你设置成和他的不一样就成 192.168.1.2就可以!
4. 各省市、各个地区应该如何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哪些主要任务
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纷纷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步伐。发展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是基础,平台体系是关键,安全体系是保障。各省市、各地区应紧紧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七大任务:
1.夯实网络基础
夯实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基础,应围绕网络改造升级、提速降费、标识解析,推进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时间敏感网络(TSN)等技术,改造工业企业内网;
第二,以IPv6、软件定义网络(SDN)以及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即5G技术),实现工业企业外网的升级改造;
第三,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推动行业性二级接机点的建设与连接。
2.打造平台体系
第一,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企业为主导,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实现多平台互联互通。
第二,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验证。支持产业联盟、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测试验证平台,开展技术验证与测试评估。
第三,推动、吸引企业上云。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的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第四,培育工业APP,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3.加强产业支撑
要加强产业支撑,必须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第一,关键共性技术支撑。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工业互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网络技术、融合应用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应用。
第二,系统解决方案支撑。围绕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网络设备、工业安全设备、标识解析等领域,推广一批经济实用的微服务化系统解决方案。
4.促进融合应用
融合创新工作应围绕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大主体开展:
针对大型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工业现场的应用;开展用于个性需求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精准对接的规模化定制;
针对中小企业,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开展供需对接、集成供应链、产业电商、众包众筹等创新型应用。
5.完善生态体系
第一,构建创新体系: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围绕重大共性需求与行业需要,面向关键技术与平台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第二,构建应用生态,鼓励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展示展览、行业资讯、人才培训、园企对接等增值服务。
第三,构建企业协同发展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中介型共享制造、众创型共享制造、服务型需求共享制造、协同型共享制造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
第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6.强化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底线,必须切实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此外,各地区还应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推动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等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开展安全咨询、评估和认证等服务,提升整体安全保障服务能力。
7.坚持开放合作
第一,加强地区乃至国际的企业协作,形成跨领域、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关系。
第二,建立政府、产业联盟、企业等多层次沟通对话机制。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协同与合作,参与工业互联网标准规范与国际规则的研讨与制定。
5. 工控微机如何让一台电脑既可上局域网(外网),又可上工控以太网。
拜托,你先搞清楚外网和内外的概念再说。
外网就是互联网,就是可以上QQ、看电影、浏览网页的。
内网就是局域网。就是你们公司自己的网络。
要连接局域网首先将电脑插在局域网里面的任何交换机端口上就ok。
要是局域网有路由的,也可以上外网。否则,必须考虑接入。具体你用宽带还是什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6. 什么文件加密软件最好用、最安全可靠呢
什么文件加密软件最好用、最安全可靠呢?
一:稳定性是选型最重要的标准,没有稳定不谈应用看过国内品牌繁多的加密软件后,很多人感觉加密软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选型首先就问是不是BS架构呀、有没有桌面管控、能不能远程推送、能不能兼容LINUX等功能。我认为这些花哨的功能的确能让应用锦上添花,但忽视加密软件最核心的稳定性,去谈功能性是加密软件选型的误区。
没有接触加密软件,靠选型管理软件的经验,很容易忽视加密软件的稳定性。觉得软件开发成熟一点,都能保证稳定性,加密软件与管理软件不同,它要涉及WINDOWS底层驱动,既能实现加密,又能保证系统稳定在开发上是件挺难的工作。管理软件大部分都比较稳定,但加密软件能真正做到稳定的产品还真不多。
加密软件不稳定的几个表现,
1破坏文件(最可怕的事情)破坏图纸是加密软件第一大敌,加密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偶发性的把文件损坏,导致文件无法打看,这是客户最不愿意发生事情,但是偏偏就是发生了。在加密软件行业刚发展阶段很多软件都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到了现在,所谓有名气的加密软件破坏文件的事情屡见不鲜。加密软件绝对不会破坏文件,那几乎不可能的。只是在什么环境情况破坏图纸,概率又有多少。其实破坏行为都跟系统环境与具体操作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加密软件在普通操作下就会破坏文件,那这款软件基本上没有使用的意义。好的加密软件在绝大多数应用操作下都不会发生破坏文件行为,只是在非常特殊操作下可能出现文件破坏,如果发生破坏可以通过开发员调试,避免破坏文件行为发生,我们就可以视为这个产品是合格和优秀的。
2与WINDOWS操作系统冲突频繁与系统发生冲突,出现蓝屏死机能现象,这是客户应用量过少的一个典型体现。这种经常性系统冲突让用户非常抓狂,会直接导致客户放弃使用加密软件的念头。如果加密内核是自己开发,解决起来相对简单,就是不断修补BUG的过程,软件应用的客户越多,BUG被解决的越多,系统就慢慢稳定下来了。如果一款加密软件的几个简单的BUG迟迟无法解决,就要怀疑不是自主研发的,有些厂家买了别人内核或OEM别人东西,根本不具备驾驭该加密内核的能力,一些小小问题,解决起来非常费劲。
客户用了加密软件出现死机、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是否就是自己软件的问题呢?不一定!一方面有员工情绪上对加密软件反感,加上中小企业计算机维护不规范,稍微有一点问题不加分析都归于加密软件。所以我们实施人员大量时间都在排查发生冲突的源头,或者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查出问题的原因进行排查。
怎么才能找到一款稳定的加密软件呢,这个真挺难,首先要自己测试和试用,测试只是简单用一下软件的功能,但无法反映软件整体的稳定性。如果条件允许,装到自己电脑上正常使用一段时间是最好的,这样能检验一款加密软件的基本稳定性。如果自己的试用都无法进行下去,这样的产品还有必要销售吗。但要证明一个产品是否真正稳定,还是要看其是否有大批量应用,这个至少是客户数几百家以上,站点数几千个以上,才能检验一个产品真正稳定。
二:兼容性也很重要,它是实施成功的保障!产品的稳定性跟兼容性本身是不可分的,比如在系统下的稳定性,其实就是跟操作系统兼容性,又比如保证WORD、CAD、PRO/E、PhotoShop等常用软件稳定运行,我们把其归入软件的基础稳定性,实际上也算兼容性。我们这里说的兼容性更多的是跟其他管理软件或硬件的应用。这点非常重要,一款稳定性非常好的加密软件,如果不能跟其他系统做良好的整合,项目最终也许会被卡壳。
1与ERP、PDM、OA等管理软件的整合相对来说ERP整合是最容易的,我们只要能保证在加密环境下,ERP导出的文件自动加密,ERP能读加密过的文件,并保证系统正常,就可以了。PDM的整合则相对复杂得多,客户要求也多,有些客户要求全程密文,加密进加密出,并能正常内置浏览器预览、被PDM系统正常读取。而有些客户则要求进入PDM时,文件自动解密;出PDM系统时候文件自动加密。CS架构的PDM整合起来相对容易,BS架构的PDM就难多了,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跟BS架构PDM一样,OA遇到问题也不少,特别是WebOFFICE的问题,目前还是很少产品能跟WEBOFFICE很好的整合。
2与数控机床、线切割、雕刻机的整合加密软件的重点应用是技术图纸,既然要对技术图纸加密,就必然涉及到制造业的加工中心的整合,目前最常见的设备就是数控机床、线切割、雕刻机等设备,我们将图纸导到相关设备里,然后由设备进行加工。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加密的文件通过软件输送到机器,输送过程中自动解密。由于跟加工中心整合非常频繁,而加工中心的软件五花八门,所以工作量还是比较大,并且设置可以让用户自定义,如果这个无法自定义,那就很坑爹,一旦遇到类似客户,就会很痛苦。
3对源代码加密,写芯片时自动解密电子企业大多有单片机写入芯片,客户要求对程序源代码进行加密。并且在写入芯片的时候自动解密。这既要求加密软件支持源代码加密,又要求加密软件能够做到输出自动解密(类似于数控机床)。在跟源代码加密过程中,很多进程都要调用源代码,跟加工中心一样,需要自定义工具,有些加密软件需要用任务管理器去查看什么进程调用过,自己手抄下来,再去做整合,这就很落后了。而有些软件不能自定义,坑爹!目前支持源代码加密,并且能很方便的自定义的加密软件并不是特别多,大家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标准,去衡量软件的整合能力。
三、软件功能的完善性,能让企业应用更好软件功能的完善性,能让加密软件在企业里应用的更好。我用在以下几点来衡量软件的功能。1服务端、客户端、管理端三者应分离有些加密软件,很多管理员设置功能捆绑在客户端上。每装一个客户端都有管理员入口界面,这很不合理。当管理员忘记设置密码或未及时设置密码的时候,让普通操作员不经意中进入管理员设置界面。应该把管理端和客户端分离,服务器、客户端、管理端各司其职。另外解密端不要绑定在控制台,解密与客户端绑定,这样会更合理,解密即可通过手工解密,又可通过流程审批解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2用户、角色、组织三者应分离用户、角色、组织三者也应该分离,通过角色可以快速给大批量的用户定义加密策略,同时通过组织架构又可以给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可以说角色和组织都为用户服务。如果没有角色或组织,使用起来都很麻烦。
3BS架构和CS架构,哪个更适合加密软件加密软件的客户端都是CS架构的,没有BS架构。这里指的架构指的是管理端的架构。现在BS架构很流行。我们得承认BS架构要比CS架构要方便,打开IE浏览器就可以调整加密配置。测试过几款BS架构的加密软件。感觉加密软件应用BS架构意义不大,首先实际用户绝大多数不需要登录管理端,普通员工使用客户端。只有系统管理员或老板才去使用管理端,电脑很固定,很少有所谓的移动办公。这种情况下,BS架构应用的实际价值又有多少?相反BS架构服务器搭建相对复杂,容易受防火墙、浏览器版本等影响,经常出现无法打开管理端情况。所以我认为加密软件应用BS架构意义并不大,不能说不好,除非你做的足够简单和稳定。
4软件要容易维护,尽量减少企业维护成本中小企业IT人员配备匮乏,甚至专职网管都没有,加密软件不像管理软件有连续性使用,很多系统管理员对加密软件功能并不熟悉。所以我认为软件应该开发的尽可能易用,来减少企业的维护成本。
加密软件用什么数据库?很多加密软件基于MSSQL或MYSQL数据库,对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中小企业,安装相对麻烦。福建有款加密软件采用自己开发的小型数据库,你装完加密软件数据库也装好了。并且支持覆盖安装,当服务器系统崩溃而重装系统后,服务端只要重新覆盖安装就可以启动,并保留原来的数据。而MSSQL或MYSQL数据导来导去相对就麻烦很多。
客户端重装也要能支持覆盖安装,有些加密软件的客户端必须要完全卸载干净,才能重新安装。而且这些加密软件自动卸载还不能卸载干净,重启后,还要再安装目录删除文件才能保证不会有残余文件。这样的不严谨的产品,易用性就差很多了。
服务器加密策略的派发也是一个问题,有些软件的服务端策略派发到客户端,不能实时生效,必须让客户端重启或到客户端上手工生效。电脑数量多了就让维护人员很痛苦,如果有二三百台客户端,一个策略要生效就有多大的工作量呀。而有些软件虽然号称支持实时生效,但是实际应用效果强差人意,经常出现客户端策略不能生效,这让实施人员尤为痛苦。
5软件操作要简单,用户容易上手软件要容易上手,人机对话环境要好。比如是手工解密,有些软件要进一个软件界面后,选择目录然后才能解密。而有些软件直接点中文件或文件夹右击直接选择解密选项,就可以解密。效率大大加快。同样流程解密,流程要能够自定义,流程最好也能做到足够强大,如果你实施过PDM或OA,你就很熟悉流程管理。软件操作的易用性,测试人员只要测试两天,就能明显感受到不同软件的差异。软件越易用,客户越容易上手,对于实施人员来说,工作量也就越小了。记住一句,千万别把软件易用和软件简单混为一谈。
6加密软件的外围功能也要做完善单一的文件加密功能,在企业文件安全保护问题上无法形成完整的逻辑链,还需要其他一些外围功能进行配合。常见的主要有:文件外发功能、打印监控功能、文件备份功能。虽然市面上绝大多数软件都声称有这些功能,但实际使用效果却差异很大。比如有些文件外发控制功能,功能简单,需要接收方传回机器码,哪有什么可操作性。又比如打印监控功能,有些软件的确做了监控,但是并没有做相应的展示窗口,或者有也只能顺序翻阅,也很不方便。同样还是文件备份功能,有很多软件做的都很简单,没有条件查询,哎,用过之后真是一言难尽啊。
其实这些都反映开发人员的敬业精神,其实只要多花一些功夫就可以把功能做完善。但是很多时候客户只问这个功能,很少会动手去测,这就被一些人钻了空子,把功能就做的非常弱,基本功能是实现了,窗口界面、查询条件等等之类都很简陋,这个对用户的深度使用来说,是很大障碍。
7整合内网安全和桌面管理功能,是大势所趋早期的加密软件都没有整合内网安全模块,从2006年开始,大量的原来从事内网安全的软件公司进入这个行业,比如互普、绿盾、飞想、金盾等厂家,这类厂家的内网安全软件已经很成熟,加密软件研发成功了,把内网安全模块整合在一起,那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了。内网安全软件应用最大烦恼就是怕员工私下卸载,当内网安全遇到文件加密,两个死绑在一起了,形成很好的逻辑链。你要卸载我软件,我就不让你打开文件。而且内网安全和文件加密同样都属于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很多企业对内网安全功能很感兴趣,也很实用。老板喜欢,IT经理也喜欢,各取所需。这点原先没有内网安全的厂家就弱势了。赶紧吧,整合内网安全模块,产品好卖多了。四、安全性还是目的,尽可能减少加密文件被破解的可能企业为什么要装加密软件?目的还是为了防泄密,为了企业内部文件安全,如果一个加密软件,能轻易被员工破解了,那怕稳定性、兼容性、功能性做的再好,那软件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忽悠老板的一个工具吗?很多开发经理明知自己软件存在大量的漏洞,而不去修补,这就关系到职业道德问题。
加密软件行业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觉得大家销售的时候别谈竞争产品,别谈破解,只谈产品功能和理念。这是行业非常不自信的表现。有很多漏洞,行业内几乎达成了默契,多年都不去提,这个现象的最终导致加密软件行业技术进步缓慢,有些产品甚至几年都没有做大的提升。关于具体的破解,我文章不做解释,各位自己私下交流,请各位开发主管好自为之,有漏洞不可怕,可怕的是熟视无睹,如果这种态度,最终有一天产品会被市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