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和外网的区别

一、内网和外网的区别

1、范围大小的区别

局域网(LAN,又称内网)相对于广域网(WAN又称外网)而言,主要是指在小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这个“小范围”可以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家公司,或者是一个政府部门。BT中常常提到的公网、外网,即广域网(WAN);BT中常常提到私网、内网,即局域网(LAN)。

2、IP地址的区别

广域网上的每一台电脑(或其他网络设备)都有一个或多个广域网IP地址(或者说公网、外网IP地址),广域网IP地址一般要到ISP处交费之后才能申请到,广域网IP地址不能重复。

局域网(LAN)上的每一台电脑(或其设备)都有一个或多个局域网IP地址(或者说私网、内网IP地址),局域网IP地址是局域网内部分配的,不同局域网的IP地址可以重复,不会相互影响。

3、传输速率的区别

由于较小的地理范围的局限性,局域网(LAN)通常要比广域网(WAN)具有高得多的传输速率。例如,LAN的传输速率为10Mb/s,FDDI的传输速率为100Mb/s,而WAN的主干线速率国内仅为64kbps或2.048Mbps,最终用户的上限速率通常为14.4kbps。

(1)世界最大局域网扩展阅读:

一、广域网的特点:

1、广域网的上级是城域网,而且是链接的是不同的省份、或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通讯链接;

2、广域网用的网络设备必须是高级的(需要处理非常大的数据);

3、广域网的传输介质是光纤,因为距离比较的远,所以必须使用光纤这样的高品质传输介质;

4、广域网是计算机网络分类中最顶层的。

二、局域网特点:

1、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如一个学校或一个工厂;

2、使用专门铺设的传输介质进行联网,数据传输速率高(10Mb/s~10Gb/s);

3、通信延迟时间短,可靠性较高;

4、可以支持多种传输介质;

5、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局域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广域网

㈡ 在中国是不是大的局域网,不是世界性的互联网

不算是吧,外国的网依然能上,只是屏幕了一部分网站而已,这个段子只算是开玩笑吧,没有这么严重。
其实这堵强我觉得最大的作用是保护外国网站免受中国喷子侵害罢了。

㈢ 现在世界上局域网最高传送速率是多少

万兆
前世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以太网技术发明到98年千兆以太网技术的标准化,到2002年万兆技术的标准化,从早期的集线器互联到目前的全球互联网,当人们还在感慨以太网技术普及之迅猛、影响之广泛超乎想象时,更先进的以太网技术已经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

今天,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在不经意中发现我工作、生活、娱乐、人际交往或多或少都开始与网络有关甚至是不可或缺。网络已经实实在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在上个世纪末的一次关于“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100项发明”的讨论中,以太网技术也入选其中。1973年,Xerox公司提出以太网技术并实现之。最初以太网的速率只有2.9Mbps。1980年,Xerox、Digital、3Com三家联合推出了10Mbps DIX以太网标准。1995年IEEE正式通过了802.3u快速以太网标准,1998年,IEEE 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正式发布。2002年7月18日,IEEE通过了802.3ae,即10Gbit/s以太网,又称万兆以太网,它包括了10GBASE-R、10GBASE-W、10GBADW-LX4三种物理接口标准。2004年3月,IEEE批准铜缆10G以太网标准802.3ak,新标准将作为10GBASE-CX4实施,提供双绞电缆的10Gbps。

随着局域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百兆、千兆、万兆技术的应用,逐步出现了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的概念,每一个组网模式都是与更高带宽技术的应用紧密联系,同时每一个新的组网模式又都不仅仅只是带宽的扩充,伴随着带宽的提升往往会出现更多的新型技术与应用,从而使得新型的组网技术比以往的组网技术有了质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用户的工作平台首先是一个网络平台。在工作中,与工作伙伴、外部客户、内部核心服务器等大量数据、信息的交流沟通日益成为工作的核心。而随着业务创新的发展和体系结构功能的增强,组播或视频点播、带附件的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器、按需备份和恢复、CRM/ERP以及Web和Java工具等多种应用都成为吞噬带宽的“杀手”,桌面网络资源的不足已经严重滞后了工作的效率,千兆位以太网逐渐延伸到桌面已经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之一。

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为一具“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这种技术对网络交换设备提出很高的要求,从而以最小的投资大大提高复杂计算的速度。而分布式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多台千兆服务器实现分布式图像处理、合成,极大提高了图像处理的速度与质量。网格计算和分布式图像处理要求提供高密度的千沏网口接入大量千兆服务器,对新型的高带宽交换网络有着最为迫切的需求。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病毒、网络攻击的水平也在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化更是促进了网络病毒、网络攻击制造者的技术提高,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眼下最为复杂、危害最大的网络问题之一,网络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如何在不断提高网络带宽与功能的同时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是众多网络管理者以及各网络设备制造厂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所面临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网络技术的前沿工作者给出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高带、高性能、高安全、多业务的新型网络解决方案,从根本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解决。

今生

万兆局域网狭义的是采用万兆技术进行组网的局域网,从广义的角度看是指具有高带宽、多业务、自适应、高安全、高扩展能力的新型局域网络。新型万兆局域网一般采用两层扁平化结构,采用中高端以太网交换机进行组网,一般核心采用两台以上核心交换机进行冗余备份负载分担设计,接入层直接采用中端以太网通过密度千兆口接入终端用户,核心与接入两个层次之间通过万兆接口进行双归属级连,既实现了高密度千兆用户的接入,同时保障了网络的高效稳定,减少设备总数量,方便管理与维护。

提高网络性能只是万兆局域网的一项基本功能。万兆局域网是属于新型的高带宽网络,在提升网络性能的同时更多提关注网络的安全性、多业务融合能力与自适应能力。万兆局域网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发挥更多的优势,势必成为今后局域网发展的主导方向。

㈣ 网络的发展史

Internet(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

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4)世界最大局域网扩展阅读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互联网发展史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按编年体的形式,详细历数了互联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美国国防部编制。

50年代

1957 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作为响应,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amk:) 。

㈤ 世界上有哪些局域网

1、专用服务器局域网:“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结构的局域网,由一台或多台文件服务器通过通信线路将若干台工作站连接起来,工作站可以存取文件服务器的文件和数据,但工作站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信。例如旧机室的netware.

优点:
(1) 数据保密性强。

(2) 要以严格地对每一个工作站用户设置访问权限。

(3) 可靠性高。

缺点:

(1) 网络工作效率低。

(2) 工作站上的资源无法直接共享

(3) 安装与维护难。

2、客户机/服务器局域网:至少有一台专用的服务器来管理、控制网络的运行,所有工作站可以共享服务器上的资源,也可以互相进行通信。

优点:
(1) 网络易扩展,可以有效地利用各工作站的资源。

(2) 服务器的负担少。

(3) 网络工作效率高。

缺点:
(1) 需用专门互连设备,成本较高。

(2) 对工作站的管理困难。

(3) 数据安全性比专用服务器差。

3、对等局域网:各站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工作站。

优点:

(1) 组网和维护容易

(2) 不需要专用的服务器。

(3) 成本低

(4) 使用简单

缺点:
(1) 数据保密性差

(2) 文件存储分散

(3) 不易于升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