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出现了哪些变革

面对教育的大变革,如何应对?这既是一个长期挑战,也是一个非常紧迫、亟待摸索研究的新课题。这里,我对大家有三点建议:培养自学能力、团队精神和批判意识。1培养自学能力我常跟学生讲,数学不是看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所以要多想多做。因为我是自学出身的人,自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最根本的能力。

现在有个名词叫“翻转课堂”,意指学生通过网络先在家里网上学习老师上传的视频讲解,到校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教师点拨解惑。实际上,这与我们40年前所做的是一样的,也与过去的函授教育、电视教育差不多,只不过那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少很多。

2培养团队精神我们北师大概率论研究团队共12人,在很长时期里,我们每周有5个讨论班。在讨论班上,我们或者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请大家提意见,或者报告国际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大家一起学习新东西。可以说,讨论班练就了我们的创新团队。

前面所说的MOOC协作论坛(又称为讨论区),乃是讨论班或过去各种形式的课外学习小组网络化的结果。代替讨论班上面对面的“吵吵闹闹”,MOOC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大家随时随地可在讨论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应当指出,在我国过去二十多年里,由于各种评比及花样百出的名利宣传和诱导,曾经引为自豪的团队精神已近乎丧失,急需抢救和恢复。目前,简单易行的办法是鼓励学生依照兴趣成立各种专题研讨小组,精心选题,充分利用网络和MOOC,分工协作,互教互学。经过日积月累,一定会取得快速进步。至少在目前阶段,这种活动是对现有课堂教育的极大扩展,大概不会有人怀疑其价值和效果,问题只是在于如何做得更好。在选题方面,也许可多听听老师的建议。

3培养批判意识网络诞生于1969年,但其成熟只是近10年来的事。现在,网络已成为求学者的天堂,我们想学的东西几乎都可以从网络上找到。网络能让有志者、有能力者突飞猛进。然而,网络也可能成为某些人的“鸦片”,使人迷惑,让人走上歧途。这就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当然,自制力的培养也需要长时间的磨炼。

讲到对于网络,需要强烈的批判精神,大概不会有多少异议,因为网络上精品与“垃圾”并存。因此,如何用好网络是一门新学问,大学问。要从网络里获得最大效益,不仅需要精心选题,还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好比球队,光喊口号是没用的,需要依照严密计划一步一步地刻苦训练。

由网络引发的批判意识,让我们联想到面对社会,同样需要批判精神。比如流行了多年的科研评价体系———“Sci+引用数”,以及我国最新的所谓创新———“分区”。

下面举两个典型例子:第一个例子,俄国数学家G.Ya.Perel’man破解了Poincaré猜想,这是继解决Fermat大定理之后21年来数学上的最大成就。他的三篇论文都是自己放到网上的。这好像不能算正式发表,所以在标准的数学引用统计杂志美国《数学评论》网络版(MathSciNet)上并不出现,引用次数为0。然而,这项工作获得了数学领域的最高奖———菲尔兹(Field)奖和“世纪难题百万美元奖”。

第二个例子是张益唐,他在一年前证明了“弱孪生素数猜想”。这篇论文尚未发表时,他就获得了科尔数论奖和罗夫·肖克奖中的数学奖。

我相信这两项成果都是不朽的,但依我国现行的评价标准应该都会得零分。

讲到我国教育的变革,最近30年来主要有两个:升级并校运动和新校区运动。现在大家明白对于前者,我们正在走回头路。对于后一场运动,也是有疑问的。也许可以说,网络带来的这一场教育变革,才是百年来最为迷人的大变革。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可能只有从私塾到公立学校的变革能够跟当前这场变革相比拟。这无疑是一个亟待开垦,也关乎我们未来命运的浩大领域。

Ⅱ 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出现了哪些变革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

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明显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者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门也尽知天下事。
虽然没有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进行教育改革,但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 信息技术初步构建成的信息化环境,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改变了 教学环境,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信息技术资源平台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平台;
3、信息技术培养出了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1.改革教师思想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使用教案和相关参考书,课程资源馈乏,查阅起来太占用时间,在备课中,由于无法及时跟踪当今所授学科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本读不上“创新”二字。完全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掌握具有权威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师生交往趋于平等化、多样化,推动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自己。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2、改革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出现, 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也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外的“导演”, 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理的沟通,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自身教学素质。
3、改革教育形式和手段
千百年来,教学是通过班级授课和黑板、粉笔来进行的。这种单一、简单的教学手段只能将教育限制在课堂内进行。现在这种教学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应该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官来进行,而黑板和粉笔知识利用了人的视觉器官,所以人们很多器官的功能都被搁置起来。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也不利于全面发展各种各样的人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来。最初是幻灯、投影仪、电影、录音、广播、语音实验室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信息传递过程。到后来,卫星的运用、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普及应用到教学上,不仅极大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而且促成了“个别化教学”和cai的产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更加方便,并产生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现代教学形式;90年代后,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教学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和更加丰富灵活的形式,教学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学和小组学习,而是出现了“虚拟教育”、远程教学、交互式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新概念。引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大变革。这是不可避免的大变革,它是人们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传输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为教学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