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联网产学研对地方政府有哪些帮助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如缺乏统一的发展战略、核心技术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地址资源缺乏、规模化应用不足等,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产业是由物联网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以及物联网用户构成的产业集群。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将物联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本文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一)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传感网)研究,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均将物联网(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还专门立项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支持。科技部专门在先进制造领域设立了"RFID"专项,投入1亿多元对19个专题、近3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资助,从RFID芯片、关键技术的研发到行业应用的整个产业链进行资助和培育。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二)在标准制定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世界物联网领域,我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大发起国和主导国之一,取得了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重要话语权。这将改变我国在计算机、互联网两次信息浪潮中双双落后的局面。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点赞。为加强物联网标准化工作,2009年9月11日,中国物联网(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也在积极筹备过程中。(三)具有了较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一是技术研究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中科院、无锡市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同一天,中国移动宣布将在无锡成立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重点开展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并同时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以支撑物联网相关业务的落地运营。23日,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中国电信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无锡成立。24日,中国联通与无锡签订协议,合作推进WCDMA与物联网融合。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成立。在产业化组织方面,早在2005年9月,上海就成立了"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2009年11月和12月,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传感网(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筹备工作组相继成立。二是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8月7日,首个国家物联网园区在无锡建立。11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各地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也快速推进。(四)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根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意味着物联网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二、我国物联网产业化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比,物联网的发展更加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标准的统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明确统一的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还没有出台,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当前及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从物联网相关企业股价的迅速飙升以及许多城市纷纷介入物联网建设,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二)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我国在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缺失,除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外,我国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物联网核心技术。以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例:RFID技术是物联网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但在全球RFID专利中,我国RFID专利申请量只有美国的6.5%,日本的45.7%3,而且多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型专利数量较少。美国在芯片、编码、空中接口协议等领域拥有大批专利,其申请总量超过了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以及我国大陆等多个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总和,高达53%。而日本、欧洲则在传感器技术上拥有巨大优势。即使在国内,国外企业和组织在我国申请的RFID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占据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已制订出RFID标准,并加速向我国输出,随着国外RFID标准在我国的推广以及逐渐被我国企业接受,我国RFID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国际标准在国内应用所形成了事实标准将会阻碍我国国家RFID(射频识别)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三)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涉及物体标识、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包括了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应用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等不同企业主体。虽然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制定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适应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统一的标准体系尚未出台,使得目前很多物联网应用仍处于厂家各自为战的状态,终端厂商、应用厂商、集成商无法有效分工协作,产业分工不能细化,影响整个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随着物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标准规范的不完善将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混乱。(四)物联网地址资源匮乏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发展,需要大量的IP地址,专家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物联网地址预计需求量在100亿。而目前互联网在IP地址资源上的不足,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最大的瓶颈。从总量上看,目前全球互联网IPv4协议能够提供的地址空间最多只有40多亿,且可分配的IPv4地址剩余量不足10%,并将于两年内消耗殆尽。从结构看,全球IPv4地址分布不平衡,截止2009年底,排名第一的美国的IPv4地址为14.95亿,占全球已分配IPv4地址总数的50%。排名第二的我国的IPv4地址仅为2.32亿,占全球的7.77%。从发展趋势看,2009年度我国IPv4地址申请量为美国1.94倍,增长势头强劲。IP地址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地址资源的不足,将使我国地址资源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五)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不足我国物联网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开展的物联网应用主要还局限于小范围的简单应用,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的热情,庞大的行业和大范围的应用需求还没有被激发出来,使得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规模性市场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同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是制约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另一重要原因。三、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一)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一是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我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二是明确界定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制定实施我国促进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二)加强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一是在物联网核心技术,如RFID天线设计与制造、RFID标签封装技术与装备、标签集成、读写器关键零件、RFID测试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二是积极探索新的研发组织模式,将研发与产业化结合起来,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聚集物联网研发人才和项目,开展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和相关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三)加快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坚持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同步推进的原则。一是在物联网基础标准领域,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进一步确立并扩大我国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的发言权。二是在国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上,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核心技术和网络为依托,制定和形成我国自己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四)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一是加快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步伐。积极发展IPv6下一代互联网是解决目前互联网地址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要尽快建立IPv4向IPv6过渡的有效组织机制,制度与措施,明确时间表,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利用财税杠杆和专项基金等经济的手段,鼓励互联网应用提供商进行IPv6改造,加快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步伐。二要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标准的制定,以物联网运营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为实施主体,发挥政府在推进物联网应用中的能动作用,以政府订购和首购的方式,在工业、农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包括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探索物联网价值链合作模式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据相关分析报告,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14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0%。国内物联网产业,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好的发展前景。

2. 无锡新区的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既是新区的传统产业,也是新区经济的核心动力。目前,区内共拥有超过400家国内外优秀装备制造企业,是无锡新区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集群。企业业务涉及整机装备、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设备、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等领域。
物联网和云计算
无锡新区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肩负着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新区政府在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统筹规划约8.4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中国传感网创新示范核心区和主体责任区。目前,已有一大批物联网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
新能源新材料
无锡新区顺应新材料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吸引海内外优质的新材料企业,尤其致力于引进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和非金属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企业。无锡新区在扶持政策上更是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
新区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为重点,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核心产品,包括单晶提拉和多晶铸锭、切片抛光、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系统及光伏制造装备在内较完整的产业链。无锡新区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全国第一,晶硅电池组件转化率达到18.5%,为世界同行业领先水平。
生物医药
无锡新区生命科技产业主要以生命传感器、创新生物医药制剂、医疗器械(含诊断试剂)、生物治疗与健康服务产业为主导。目前,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共吸引生命科技企业210余家,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的创业项目。2013年,无锡新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工业产出达143亿元人民币,生物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达137亿元人民币。
微电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无锡就被认定为中国微电子工业南方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总体规模占据全国的五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二。
无锡新区是无锡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域,产业规模占据全市的70%以上。并且,已经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以及支撑业为主的产业集聚格局。无论从产业总量、设计加工工艺水平,还是从专业人才的集聚等方面考量,新区均位居中国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领先行列。
软件信息服务
无锡新区成立伊始,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就在此蓬勃发展。目前,落户新区的此类企业已近1000家,其中包括25家世界500强企业、26家全球服务外包100强和国内50强企业,具有代表性的知名海内外企业有:微软、因特尔、甲骨文、IBM、NTT DATA、富士通、文思海辉、中软国际、贝斯、紫光软件等。
文化产业
无锡新区是三千年吴文化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泰伯陵、泰伯庙、伯渎河、鸿山遗址博物馆等组成的泰伯及吴文化景点;钱穆钱伟长故居、怀海义庄、昭嗣堂、泰伯图书馆组成的名人故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二胡创意产业园、中华赏石园组成的特色文化园区。新区目前共有310家文化企业,从业人员1.3万余人,高新文化产业主要由互联网广告和数字新媒体,文化类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应用,影视、动漫、游戏这三类组成。传统产业由文化休闲旅游业和二胡文化产业构成,呈现出传统与高新技术相融的地方特色。目前,无锡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8%,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连续多年领跑全市。

3. 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的介绍

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无锡、哈尔滨六个云计算试点城市。2011年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会展中心召开表彰授牌大会,表彰2011年在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积极开展物联网云计算试点示范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城市和单位,深圳、北京、上海、杭州、无锡5个城市在会上被授予“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牌匾。2014年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批复哈尔滨市成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哈尔滨由此成为我国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后,第六个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1。此外,为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哈尔滨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南京市、杭州市、福州市、郑州市、昆明市、银川市、南宁市、长春市、吉林市、苏州市,汕头市等21个城市授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牌匾,同意其开展创建工作,探索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国家制定电子商务相关法规和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4. 无锡 是被定位 为国家级物联网研发创新基地吗

是的。无锡市在2008年被确定为以后中国的物联网中心,也可以说是个物联网试验基地了,国家目前的策略就是建立一个以无锡为中心,辐射全国甚至全球的物联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