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我日里要做工,没有空闲。在夜里得了休息时,便沿着山涧去找你。我不怕虎狼,也不怕伸着两把钳子来吓我的蝎子,只想在月下见你一面。

碰到许多打起小小火把夜游的萤火,问它,“朋友朋友,你曾见 过一个人吗?”

它说,“你找那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指那些闪闪烁烁的群星,“哪,这是眼睛。”

我指那些飘忽白云,“哪,这是衣裳。”

我要它静心去听那些涧泉和音,“哪,她声音同这一样。”

我末了把刚从花园内摘来那朵粉红玫瑰在它眼前晃了一下,“哪, 这是脸。”

这些小东西,虽不知道什么叫做骄傲,还老老实实听我所说的话。 但当我问它听清白没有,只把头摇了摇就想跑。

“怎么,究竟见不见到呢?”——我赶着它追问。

”我这灯笼照我自己全身还不够!先生,放我吧,不然,我会又 要绊倒在那些不忠厚的蜘蛛设就的圈套里……虽然它也不能奈何我, 但我不愿意同它麻烦。先生,你还是问别个吧,再扯着我会赶不上她们了”——它跑去了。

我行步迟钝,不能同它们一起遍山遍野去找你——但凡是山上有 月色流注到的地方我都到了,不见你底踪迹。

(1)沈从文情书收录在扩展阅读: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❷ 听说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数不胜数,据说张兆和就因为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太好而嫁给他。想求收录哪本叔里

《从文家书》、《我在呼吸和想你》。

沈从文和张兆和算是师生恋,还是胡适给做的媒。

张兆和很有点大家闺秀的矜骄和高傲,追求者众多,但都不过落下个“青蛙一号” “青蛙二号”……

这样的恼人备注。沈从文更惨,被兆和的姐姐允和调戏说,这大概只能算是个癞蛤蟆13号。

热烈追逐后,大事该成了,沈从文对张兆和发出“最后通牒”:处不处,给个准话儿。但他问得谦卑而含蓄,有着十足的体面和暧昧期的小巧思:“请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允和代妹妹在电报上只回复了一个字:“允”。这杯甜酒,让他这个湘西走出的乡下人,醉了足足一辈子。他叫她三三,她唤他二哥,一声宠溺,一声敬仰。

1933年,远在凤凰的母亲病了,沈从文独自一人沿湘江上行。舟车劳顿的漫长日夜,沈从文靠画画和写信捱过。这是他和张兆和的第一次长别离,许多流传后世的美章佳句就是在这期间诞生的。

这部分书信最初收录于由张兆和整理的《从文家书》中,后几经再版重编,已有了许多版本面市。

但我最倾心的,还是《我在呼吸和想你》,以沈从文最经典的情句作题,辑选了他们从1931至1961年间的70封往来书信。

这几乎是他们最美好的岁月,情意拳拳又充满了烟火气,比什么言情小说都好看。



(2)沈从文情书收录在扩展阅读:

甫一上路,沈从文的第一封信就呢喃着思念:“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然而在结束落款后,沈从文莫名其妙又加了一段,大意是有人媳妇走丢了张榜寻人,他觉得这榜文写得有趣极了,一字不差地誊抄了下来,说:“三三,我一个字不改写下来给你瞧瞧。”

这便是“我看到什么,总想到你”的最好注脚了。初读,猝不及防就微笑起来。

或许是新婚燕尔便遭遇别离,沈从文的一腔热忱无处安放,便一股脑儿地宣泄在了信中。

他时而撒娇,“我手冷得很,得用你手来捏才好”;时而嗔怒,“我不能写文章,我就给你写信……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时而故作体贴,“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之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



❸ 沈从文写的一篇情书

原文: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底星群,有你底眼睛存在:因你底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出处:出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1930年5月,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胡适的离开,使沈从文不能在中国公学继续任教。在离开中国公学之前,沈从文希望自己对张兆和的追求有一个结果。与胡适会面之后的几天里,张兆和接连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情书。其中,沈从文7月12日写给她的信函竟长达六页。

至此,张兆和终于默许了沈从文对自己的追求,这一段在情书攻势中展开的师生恋在校园内成为美谈。1932年7月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

(3)沈从文情书收录在扩展阅读:

人物简介:

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安徽合肥人。

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之妻。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