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主页
『壹』 南昌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读了三年南昌大学,这个问题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学校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开设了很多类专业,包含了工理文医等,专业众多。
我就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所以,首先我觉得计算机专业是值得读的。因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行业正处于黄金期,薪资比起机械等高上一筹,在北上广起薪上万的人很多,在薪资上能和计算机相比的目前也只有金融。而且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国家实力之间比拼,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来发展。就看这两年华为的实力蒸蒸日上,这里面我们学校的计算机学生贡献很大。10届左右华为在我校招收了大量的学生,就在去年,还有两个华为的金牌员工学长来演讲,由此可见,报计算机是很有前途的。
其实学校很多专业都是不错的,我的推荐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有时候选择专业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兴趣喜好,也许南昌大学的其他专业更适合你。
当然,不论你报考哪个专业,南昌大学和我们这些学长学姐都是非常欢迎的。欢迎报考南昌大学。
『贰』 饶毅对华大基因的质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曾经被饶毅成为“流氓企业家”的华大基因杨焕明昨天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饶毅当年的博客节选:
我认为杨焕明是企业家,因为迄今看来华大基因公司运行了多年,好像企业(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称之为企业家,是一种褒奖,因为在我的词典里企业家高于商人。当然,我不说他是科学家,这一点其他人会有不同看法,因为大家对什么是科学家有不同标准。如果发过论文就是科学家(英文的科学家用法),那么杨焕明也算科学家,如果做了比较好的科学才是科学家,杨焕明就不是。什么是比较好的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学生(和华大的青年员工)不妨知道杨焕明的模式并非大家都认可为科学家。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认为杨焕明不是科学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过,是不是科学家并不重要,争论也无所谓。
---- 以下是 2013-07-26 原答案 ----
我没有内幕,仅就题主问题中的第二点而言。
-论战二:华大只会拿别人的 idea 做学术吗?2012 年底,Nature 杂志评选了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华大基因(BGI)执行院长王俊(Jun Wang)入选。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绍华大基因的文章,面对 Nature 杂志的采访,王俊坦陈“我们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个人感觉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很强的自信,他们是充满野心的。2010 年华大基因购买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产的 Hiseq 2000 测序仪,据说该仪器的目录价格为每台 69 万美元。2012 年华大基因又斥资 1.18 亿美元收购了与 Ilumina 竞争的测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从纯粹的科学贡献来讲,如果真如王俊在题主引用的“论战”中所言,糖尿病微肠道菌群与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等工作是他们自主完成的,他当之无愧可以算是杰出的科学家。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的工作都发表在 Cell 杂志上,见这里和这里,我没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断工作的意义。但从作者单位来看,通讯作者的单位都是华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几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属于别的单位。这两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单位都是医院,也许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癌细胞来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个人倾向于判定主要的科学贡献属于 BGI。Nature 在前述报道中也强调,2012 年华大基因主导了他们自己的原创工作,其中就包括这两篇 Cell 文章。
Nature 的报道援引哈佛大学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话说,“1999 年 BGI 的测序能力占全世界的 1%,现在已经达到了 50% 以上”。华大基因今年一共参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尽管如此,Nature 指出华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进展在于将基因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比如 9 月份与盖茨基金会签署的关于农作物与传染病的合作协议,以及推动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通过对母亲血液中致命性染色体畸变进行基因检测,用来诊断测试新生儿的潜在疾病。
从他们的这些努力看来,华大基因也许并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测序工厂,而是也拥有它们自己的科学梦想。
*:
Nature 评选的这十大人物在华大基因官方主页新闻中翻译为“2012年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而实际上,同时入选的另外9位分别是(摘自科学网编译):
罗尔夫-迪特尔·霍耶尔(Rolf-Dieter Heuer),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大大,他让世界认识了“上帝粒子”。
辛西娅·罗森茨维格(Cynthia Rosenzweig ),纽约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大大,她致力于保护她居住的纽约哥谭镇,使其具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亚当·施特尔茨纳(Adam Steltzner),NASA工程师,他领导“好奇号”火星车的登陆任务。
塞德里克·布朗潘(Cédric Blanpain),布鲁塞尔大学教授,他领导的团队解决一个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证实了癌症干细胞确实存在。
伊丽莎白·艾奥恩斯(Elizabeth Iorns),迈阿密大学博士后,她因证实他人一项研究的错误而遭到人身攻击和职业挫折。
乔·汉德尔斯曼(Jo Handelsman),耶鲁大学微生物学家,她通过研究证实,不论男女,对女性科学家存在歧视。
蒂姆·高尔斯 (Tim Gowers),剑桥大学数学家,他发起了针对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网络抵制。
贝尔纳· 贝尔纳迪尼斯(Bernardo De Bernardinis),意大利政府官员,他因听信地震学家没有预防地震而被判过失杀人罪。
罗恩· 富希耶(Ron Fouchier),荷兰病毒学家,争议禽流感论文作者,他全年大部分时间在争取发表该成果。由此看来,应该被视为“十大新闻人物”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