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开发方式有哪几种

作为一名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简单说一下我所了解的情况。

在这儿之前,我要说的是这种属于系统架构级的理论现在分得还不是十分明确。我主要是按照一些系统架构的书籍以及国内软考官方教材来进行说明的。

首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也是服从信息系统的方法论的。而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目前主要是四个:

一,结构化方法:

  1. 用户至上;

  2.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任务与成功(包括文档等);

  3. 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完整性与全局性;

  4. 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5. 自顶向下,逐步分解(求精)。

二,原型法:

  1. 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开发;

  2. 分类可以从功能上分为水平原型(界面)与垂直原型(复杂算法),也可以从最终结果分为抛弃式原型(快速原型法)和演化式原型;

  3. 主要针对需求阶段(可与其他方法混合使用)。

三,面向对象法:

  1. 更好的复用性;

  2. 关键在于建立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演化);

  3. 分析,设计,实现三个阶段,界限不明确;

  4. 自底向上。

四,面向服务法:

  1. 分为操作,服务,业务流程三大抽象级别;

  2. 分为基础设计层(底层服务构件),应用结构层(服务之间的接口和服务级协定),业务组织层(业务流程建模和服务流程编排)三个层次;

  3. 服务建模阶段分为服务发现,服务规约,服务实现;

  4. 属于面向对象,只是封装的层次更高。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暂未列入书籍的(毕竟书籍存在时延),如微服务(现在应用十分流行,但也可以列为面向服务法的一部分)和面向领域(只是看到一鳞半爪的理论)等。

至于企业系统规划(BSP)与战略数据规划(SDP)是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相较于之前的方法论,更为具体)的一部分。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CU矩阵);

  2.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3. 战略集合转换法(SST)。

第二阶段:

  1. 战略数据规划法(SDP)(企业模型建立,主题数据库);

  2. 信息工程法(IE)(信息战略规划,业务领域分析);

  3. 战略栅格法(SG)。

第三阶段:

  1. 价值链分析法(VCA);

  2. 战略一致模型(SAM)。

上述三个阶段各有特点,包括针对的对象,业务范围,以及所解决的阶段问题(如企业”信息孤岛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追问我。或者去我的技术博客查看(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了,这段时间忙完,就去更新。博客名:血夜之末)。

这样写下来,逻辑概念应该十分清晰了。

(纯手工打的,如果有所帮助,请点一个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