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具备哪些方面

1、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6、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7、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8、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9、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10、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1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1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1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16、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

18、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9、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20、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21、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2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2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2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❷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编辑

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有效应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健康使用
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规范行为
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 评估与发展
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
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意识与态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应用与创新
(一)设计与开发
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
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
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公平利用
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有效应用
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规范行为
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❸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原则有哪些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要有读、写、算之后必须具备的第四项基本能力。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评价方式,应是更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这种方式能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要转变评价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效果。一个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课堂评价,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将被动应考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完成总体学习目标。 二、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帮助自己改进学习和生活,加强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应用知识技能。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应适当给予学生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某些陈旧的内容适当调整,使其教学内容更具有实效性。 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来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不仅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人机交互,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既有活泼,又不失信息技术的严谨性。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好教学活动,在过程中注意把握,实施正确可行的评价措施。 三、要采取多元化评价主体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与教学的多主体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对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教学本身的评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除了对教师的评价以外.还应该有学习者自评、学习者之间的互评。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促进其主动学习和发展。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判决、独立思考的能力。打破评价权威,创设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了人格尊严,享受成功的乐趣。 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比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

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评价怎么写

表、课堂教学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这四个方面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5-0051-03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理念,整合课程目标,促使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准绳,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课堂教学评价应有业绩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两方面。前者的主要功能在

于甄别,后者则在于发展。即评价既要关注教师的显性结果,也要关注教师的隐性结果;既要关注教师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能力,也要关注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能力;既要关注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也要关注教师的角色能力。因此,在评价中必须让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其中,与其他评价者一起反思与交流。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因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原则是,基于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个教师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信心而进行学习。因此,评价必须遵从发展性原则,有鲜明的指向,使评价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师朝着专业、健康的方向发展。

2.整合性原则

在教学评价设计中,整合就是从整体出发,将影响评价的诸因素,如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等,组成最佳的结构和程序,以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整合性原则在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不仅关注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关注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生成情况。二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要全面,在学生、教师自评的基础上,还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同学、同事、社区参与评价。这些评价者只有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理结构,才能使评价发挥最大效益。三是使

用的评价方式、手段要全面,多种评价方式、手段的合理使用是提高评价水平的保障。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要与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评价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熟练程度上,应该从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的高度认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科学性原则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评价标准要体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评价标准要合理,没有科学性错误。 4.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习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不同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5.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个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