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小学信息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对小学教育的现实要求,它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是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这里我就想就其它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感想。
一、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小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个体主动利用信息资源以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就可以了,在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

具体来说,一是要使小学生重视信息资源在解决各种问题中的作用,训练小学生在面临困难情境时,不仅善于从自己已有知识中寻求解决办法,还要主动地寻求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加工,发现新的解决办法,最终养成积极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习惯。

二是要让小学生重视信息的沟通,不仅要善于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还要与其他人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共享信息资源。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然后再通过这些信息的交流与碰撞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二、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其次要培养小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技能的培养,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这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在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培养信息能力的主要内容是:

首先是信息的确定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其次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小学生了解如何检索信息来源,选择最佳的信息来源,并在选定的信息来源中查找所需的信息。 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到哪些地方去找信息资料呢?这一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可以去查找。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开始使用的重要的信息来源还有网络资源等等。

然后是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小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比较,筛选出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 信息的整理指的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

最后是表达信息的能力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让小学生把相关的信息组织起来,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表达。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 引导小学生对所获取并运用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定信息资源的价值,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了就有机会用,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应着重培养小学生信息道德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网络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人人可以自由上网,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网络又具有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既传播着科学知识和健康信息,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本性的东西,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小学生天性好奇,又缺乏辨别力,很容易在如此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中迷失人生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小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让小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引导小学生自觉维护信息资源,反对破坏信息资源的行为。

二是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益的,引导小学生辨别哪些是健康有益的信息资源,形成选择和运用健康信息资源的习惯。

三是要让小学生从小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在最初使用信息资源时就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人权利的习惯。

总之,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⑵ 如何培养信息技术特长生

计算机这一新生事物出现后,许多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在这一领域展示出很高的天赋。不少在这一领域卓有成就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展示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才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年轻人甚至小孩学习计算机的速度都比成年人快,让人“又爱又恨”的“黑客”,大多也是一些年轻人,甚至是十几岁的在校学生。我们暂且抛开“黑客”在行为上的非法性不谈,单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他们往往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本领。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天才”学生,但同时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也使一些学生沉迷于游戏,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前途。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培养信息技术特长生。
1. 信息技术特长生的基本特征
我们往往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数学、英语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必须是各科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才有可能;或者认为只要是各科发展均衡的优秀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也一定有出色的表现。这种想法往往会导致在“选才”的过程中疏漏那些综合表现不十分突出但更适合在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特殊”人才。根据我们的观察,信息技术特长生往往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数学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往往在数学课上表现出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独特的解题思路,而且反应敏捷,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较好的成绩。
(2)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往往喜欢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如对一些实验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3)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敏感,并经常独自钻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因此,我们在选才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一些全优生外,还要特别关注那些不是十分起眼但有以上特征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学得法,这些学生中往往能够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技术奇才。
2. 培养信息技术特长生的创新教学模式
从对信息技术特长生的分析来看,他们自身已初步具备在信息技术方面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我们的作用就是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和合作。由于特长生在个体上表现出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殊性,因此,对特长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有针对性,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2.1 自学型单元教学模式。
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特长生的自学能力往往较强,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这种模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教师提出自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单元目标,给出建议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设计学生应该完成的自学作业和思考题。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教师随时了解每位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结对研讨。
(3)教师提供学习反馈: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向全体学生进行反馈,展示一些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收获,并指出所发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答疑活动。
(4)教师进行单元总结:在学生自学活动基本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主要是查漏补缺,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5)学生继续强化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这有利于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并得到强化。
2.2 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学生主讲:确定一个主题,可以具体到某一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上台主讲。
(2)师生对话:打破常规,采用问答的方式,解决每位学生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全员参与:教师作为讨论活动中普通的一员,和学生一样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2.3 研究型实践探索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应用于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内容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把学期的教学目标分散成一个个可以具体实施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以结果的评价为主要评价手段,强调学生可以采取一切办法,大胆创新,只要达到教师提出的目标即算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具有创新思路者或完美完成任务者给予鼓励。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教师应着重做好任务的设计,把握好难度和梯度,使所设计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特长生的管理创新。
好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得到教学管理上的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应用以上模式进行教学时,可能会给其他学科的教学或教学常规管理带来一定的冲突。因此,我们在管理上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决策,找到一条既能适应信息技术特长生培养模式、又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常规的做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做法:
(1)导师制。
由于特长生在某些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已比较深入,其中部分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又有跨学科的特点,要指导这些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时间分配都有较高的要求。“导师制”是由学校管理者挑选若干名各学科的业务骨干教师作为特长生的导师,并保证这些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这项工作。一般来说,每位学生可以选择1~2名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而导师则最多不能带超过10名学生。
(2)单科免试制。
信息技术特长生往往在数学等学科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可能具有超前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可组织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科评估,如果通过,可对他们实行“单科免试”,即可以不参加某时间段该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做该学科的部分作业,不参加单元和学期测试,免去一些对他们来说已毫无意义的重复教学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学习中去。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日常课堂教学,就可以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参与。
(3)器材自主管理制。
由于管理上的限制,可能会造成特长生在应用计算机设备时的一些不便。因此,可以从学生中确定器材管理员,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由他们自己管理机房,在使用时间上不受限制。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专门为特长生配备一些计算机设备。

⑶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学科教学中,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展开,对学生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儿童在思想品德、智力、能力、心理等方面要获得全面发展才行。同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但从我国现有的教育机制来看,有些地方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缺点,例如,在教学中沿袭了其他学科的“黑板+粉笔”的教法,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的现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学,重灌输不重启发和创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仅有的一些思维火花也给无情地熄灭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的紧迫任务。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有了兴趣,接下去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来,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在这一阶段,要求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如在教《东方之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找一找关于香港的各方面资料:旅游、饮食、历史、地理等等,然后根据所获,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眼中的香港。这样,课堂中可能会迸发出新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信息技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一个人要想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他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在生活中,他如果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很难克服,而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一事无成。所以,在对待学生方面,从小就要通过各种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以达到目的,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的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
而且,教师要把握好操作任务的难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适当限制孩子的行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要求别人的帮助,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太强,缺乏独立意识。为了能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心理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我采取了下面的措施,对学生的这种总是喜欢求助于别人的行为进行限制。要求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是遇到下面的一些情况则禁止求助于其他人,而其他人也不能主动去帮助他。
总之, 信息技术课程为各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各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⑷ 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信息技术课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外界获取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最后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可通过创设主题或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容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班报、设计教室布置、成绩统计;用画笔、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可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⑸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着力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开始就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实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应该把准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进行兴趣的培养。
1、借助实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总能吸引人的眼球,总能给人带来乐趣。在小学各课程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例子很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大胆采用游戏教学法。
例如:按传统方法教学键盘的功能与指法训练,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既困难而且又枯燥,我们不妨采用《金山打字通》,该软件功能之一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键盘上26个字母的键位结构以及相应功能键的作用。在指法训练中,小学生看到屏幕上那些五颜六色的英文字母时,学习的兴趣陡然提升,并飞速地在键盘上寻找对应的字母,一旦输入有错,计算机就会立即发出警告声。而每当操作者闯关成功,电脑同样会出现鼓励性的提示话语,并出现重新练习或进入下一关的提示话语,学生从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了能够闯关成功,小学生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输入速度和准确率,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使自己的输入速度有大幅度的提高,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指法,学生也就产生了学好指法的愿望。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通过游戏闯关,激发了学生百练不厌的兴趣。
2、运用合适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能完全采用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模式,应采取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特性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在模仿和创新中不知不觉、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能极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模式。
例如:在教学Word“插入图片”时,先给学生呈现以前学生制作的精美作品,如:配有学生自己照片的年挂历、生日贺卡等。看到这些作品,学生会想“我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吗?”,教师适时切入课题,“这些作品就是用Word做出来的,你们一定能做出来,而且一定做得比这些作品更好”;接着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些图文并茂的作品,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任务,并引领他们分析这些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这样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学习情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为逐步完成任务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进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3、生活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要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娱乐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的……。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该标准提到的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例如:在“收发电子邮件”教学中,可以围绕一些节日大做文章。比如:围绕六一儿童,让小学生给留守同学、或残疾儿童写一封电子邮件;围绕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电子邮件,跟妈妈说说悄悄话;围绕教师节,让小学生给老师写一封电子邮件,感谢老师多年来对自己的教育与培养,等等。让小学生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感受信息技术课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其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方法入手,改“授鱼”为“授渔”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很快的,学生不可能一直通过教师来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因此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很关键的。从小学开始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需要,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小学生掌握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引领小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少、操作实践多的特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真做好启发、引导,鼓励通过独立、协作等途径完成任务。
1、自然融合,巧妙强化学科整合
开展跨学科的活动,找到融合点,实现信息技术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有机融合,只要善于挖掘,语数外等学科都能与信息技术进行巧妙整合。
例如:我校机房中益智游戏都是英文版的,学生为了玩这些游戏,遇到不懂的单词,必须用在线翻译工具翻译英文菜单的含义;借助“单词连连看”这样的游戏,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数学口算练习课,学生协助科任老师下载并安装口算练习软件,在班上进行口算训练;语文学科中,学生将班上的优秀作文,制作成精美的电子小报,打印并张贴在班级橱窗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它学科的学习,这无疑是学科整合的最高境界。
整合要体现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自身特色,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融为一体,是为了进行有效地教和高效地学。整合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2、虚拟任务,强化应用能力
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肯定离不开网络,为了培养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技能和意识,教学中可通过虚拟任务,让学生查找、整合并表述获取的资料,注重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筛选,将优秀资料为己所用,摒弃不良资源。
例如:《遨游英特网》的第2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虚拟任务——“旅游!请到南通来”,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绍南通的人文景观,所用资料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获取的,也可以上网通过网络来搜索,最后以“导游”的身份,在全班介绍一个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景点。
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获取、加工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撰写教程,培养操作表述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个“技术味”很浓的学科,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其“人文味”,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撰写图文并茂的软件教程,将技术与写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技术,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汉字输入、文本排版等能力。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一名学生在掌握了美图秀秀修饰照片后,用自己的照片制作了新年日历,获得了满堂喝彩。我抓住时机,指导她将制作方法一步步写出来,并教会她用【Print】键进行屏幕截图,再粘贴到Word中作为插图,最后裁剪并添加标注。完稿后我鼓励她将文章通过Email发送到《中小学电脑报》的电子邮箱,半个月后文章就发表了,在师生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这一举措不仅激发这名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更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生活的工具,要大力培养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注重“双基”,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
所谓“双基”,实际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主要讲解的是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防范、Windows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等,而基本操作主要讲解的是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文字及图片的简单处理,并利用光盘、网络资源进行辅助学习,能够参与网络交流活动等。因此在教学“双基”时应使用规范的语言与术语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执教《操作计算机》和《认识“我的电脑”》时,对于鼠标的五种基本操作:指向、单击、双击、右击和拖动,就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表述,“点一下、点击、鼠标不见了(其实是光标不见了)”之类的话语要及时纠正;对于“窗口”和“对话框”、“工具栏”和“任务栏”、“确定”和“应用”等易混淆的术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混淆“选定”和“选择”,“选定”是做标记,“选择”是执行命令,文字操作时常有教师将“选定一段文字”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编辑’菜单”说成“选定‘编辑’菜单”……这些随意的言语要在课堂上绝迹。
2、善用修辞,加强实际的操作练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再次被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非常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例如: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用类比修辞把电脑比作人:人获取外界信息可以通过眼、耳、口、鼻等;存储信息可以通过大脑;处理信息通过大脑;而神经中枢则是核心;输出信息可以通过口、脸神等;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如键盘、话筒、扫描仪等)相当于人的眼、耳、口、鼻等;存储器(如:内存、硬盘、优盘等)相当于人的大脑储存信息;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输出设备相当于人的、口、手等。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然后指导学生把内存、硬盘、CPU等部件硬件依次连接到主板上,再接上键盘、鼠标、音箱、显示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枯燥”的知识。
3、科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材是实例化、简易化的软件帮助,软件帮助文件其实是系统化的教材。通常软件都会自带详细的帮助文档,引导学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学会查阅帮助文件,知道遇到难题寻求帮助,这样能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培养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例如:《Word输入符号》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输入一篇包含多种特殊符号的文档,在遇到无法输入的特殊符号后,有学生举手提问,可不直接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而是提醒学生按【F1】键打开帮助文件,输入“特殊符号”搜索解决方法,再根据帮助中提供的方法输入特殊符号。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更收获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认识到帮助文件的重要性,让教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当然,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的方法和形式,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在研究中总结,在使用中提升。这种积累、总结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激昂的热情来学习信息技术,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定会有大幅度提高,一定会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