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博客
❶ 如何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以往的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有声有色的朗读,把语言信息传递给幼儿,或借助图片、录音进行教学,而这些方法不能表现作品的全部内容,影响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因此,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主干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质疑,而代之以幼儿为中心,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正是适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它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操作灵活简便等特点。通过这种多媒体手段,可以产生出生动逼真的动感形象。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晰标准的发音,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既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又能烘托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景气氛,对优化幼儿园语言教学手段,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动画激趣 ,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向导,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基础与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为幼儿提供多种刺激,引起幼儿注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中班诗歌教学《小雨点》,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富于生动的屏幕画面中——花儿在雨中开放,鱼儿在水中嬉戏,苗儿在雨中长大,再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渲染活动气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色彩鲜艳的动画效果,让幼儿快速进入学习的情境与教师互动,产生学习诗歌的内驱力。统计结果:有80%的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95%的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 状态,60%的幼儿能积极发言。运用传统的图片进行教学,幼儿只能保持短暂的注意力。因为图片虽然色彩也鲜艳,动态也形象,但毕竟是静止的,教师呈现不出丰富的事物形象,幼儿注意的集中性不强,这种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而在教学活动中的最初阶段幼儿还感兴趣,但10分钟以后,幼儿就开始分散注意力了。有的自己玩东西,有的表情漠然,有的开始动手动脚了,发言、朗读诗歌的幼儿总是极少数几个活跃分子。教师边管纪律边教幼儿念儿歌,其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幼儿学得烦。由此可见,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富有情趣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有助于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这种学习情绪带来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更加增加了幼儿学习的投入度,使幼儿视、听、脑得到充分调动,幼儿爱听、想说、乐思,有效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二、形象生动,激活幼儿创造性思维
思维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儿童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创造性思维较多地表现出情境性、兴趣性。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教学资源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教学过程的呆滞性,教师只能带幼儿逐字逐句朗读诗歌,看图片提问总是会自己急得说出答案,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总是得不到多个答案,幼儿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学说,盲目地想象。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创设真实的情境,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幼儿去构想不同的答案,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幼儿的想象如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天地里往来驰聘,极大地激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故事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开始部分,出示小蝌蚪课件引入教学后,教师提出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将幼儿带入一个童话的情境中。有的说“小蝌蚪会碰到大鲨鱼。”有的说“小蝌蚪会碰到大鲤鱼。”有的说“小鸭子会带它们去找妈妈的。”幼儿思维活跃,能想出多种答案,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诗歌教学活动《家》,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有关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的动感课件——小鸟喜欢在树林中飞来飞去,小羊喜欢在草地上吃青草,蝴蝶喜欢在花丛中飞舞……以此来扩充教材内容,加大幼儿信息量的获取,开拓了幼儿学习的视野,为幼儿学习诗歌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声音、图像等多种表达形式,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定格,设置疑问,如:月亮、太阳、星星的家在哪里?蜻蛙的家在哪里?小马的家在哪里?幼儿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资源中发散想象,激活了创造性思维,扩大了幼儿创造的空间,幼儿创作仿编的诗歌非常有趣。诗歌《家》只有六句,讲述了白云、小朋友和四个动物的家,而幼儿仿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如“金色的沙滩是贝壳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长长的火车是旅客的家,美丽的樟树是我们的家”等。在看图讲述教学活动《小乌龟开店》中,教师播放了前半段故事的动画,“河马说,我开气球店,可以用大嘴巴吹出最大的气球;大象说,我开花店,可以用长鼻子给花浇水;袋鼠说,我开书店,可以用育儿袋装书买报。”画面在此定格,小乌龟也想开店,它会开什么店?于是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开运货店”,有的说:“开烧烤店”,有的说:“开服装店”……在延伸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动物们想象并画出了许多店:面包店、书店、洗衣店、玩具店,还有的开沙场、开房产公司等。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象给孩子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三、声画并茂,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发展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之一。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发展其理解能力的过程,幼儿理解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多媒体课件是由美术、影像、音乐、语言等多种效果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媒体,,它突破了传统教具的单向性和功能的单一性,将多种功能糅合在一起,能形象地展示日常生活中难以看到的事物或现象,还能将文学作品中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情境化、故事化,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如诗歌《小雨点》中苗儿的生长过程,鱼儿花儿的动态等,幼儿感到真实有趣,有话可说。诗歌教学《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首诗歌优美简洁,富有动感,既描绘了雪花自由飞舞的情境,又隐喻了雪花会融化变成水滴的特征。诗歌的结尾十分温馨,冰冷的雪花也似乎变得温暖无比,表达了至爱亲情。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雪花拟人化——雪花带着笑脸在空中飞舞,雪花变成水滴融入小河与鱼虾游戏,雪花飘到广场变成雪人,雪花飘到妈妈的脸上亲吻着,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动画在向幼儿讲述一个故事。90%的幼儿理解了,朗读得有声有色,在最后的情境表演中,幼儿十分投入,仿佛自己就是一片雪花。信息技术的介入,将作品内容清晰、完整、生动、交错地呈现给幼儿,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有助于幼儿形象地理解,激发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小蝌蚪没找到妈妈,它们会怎样呢?”普通班幼儿想了一会儿才有人回答:“他们会回家去,明天再去找”、“它们会在这里等妈妈”、“它们会叫乌龟妈妈带它们去找。”总之,静止的画面容易让幼儿产生思维疲倦,词汇的贫乏使幼儿会偏离画面内容思考答案。而实验班的幼儿使用多媒体课件,小蝌蚪的尾巴朝一个方向摇摆的动态画面,让幼儿感到真实有趣,多数幼儿很快就能说出:“它们继续往前走去。”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较之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创设了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得到应答的环境,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多方感受,激发幼儿的美好情感
幼儿文学作品以其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美育功能。如何使幼儿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幼儿园教学单靠挂图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而电教多媒体,则以其直观、形象、声音优美、色彩鲜艳等特点,多方位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欣赏教学《大树妈妈》中,欣赏作品后老师问幼儿:“你感受到了什么?”普通班幼儿回答:“我听到了小鸟的声音”、“我看到了大树妈妈”……答非所问,作品的美感只是老师说出来,幼儿被动感受。而实验班的幼儿通过反复播放音、形、色俱全的动态画面,能认真倾听,说出不同感受:“我觉得很美”、“我觉得小鸟、小松鼠都很喜欢大树妈妈,大树妈妈也喜欢小动物。”并且幼儿能用很美的、很亲切的声音朗诵作品。诗歌《家》中小动物找家的过程及相应背景与动物的融合,表现出的欢快的画面,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和画面美,从幼儿愉快的表情和灿烂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已进入情境,在分享着它们的快乐。大班散文诗欣赏《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在普通班进行散文诗欣赏教学时,整堂课比较枯燥、乏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兴趣都不高,无法让幼儿深入地理解散文,融入散文的情感中去,然而在实验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再加上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雪花从天空中轻轻地飘下来,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微微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了……,这一幅幅形象、生动、美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配乐诗朗诵,立刻将诗歌的整体意境呈现在幼儿的面前,给了他们极美的视、听享受。孩子们的赞叹声沸腾了,不停地在惊叹画面的美妙,不由地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老师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定格,孩子们用好听的词汇描述着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幼儿在美的感染下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记忆,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用语言、动作去表现自己对诗歌美好意境、美好情感的感受,这种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幼儿的感知渠道,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软件,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活动结构,促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幼儿园各领域的广泛运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❷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些什么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些什么
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在加紧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界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学前教育已进入高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我园把新《纲要》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现代化教育技术中,把现代化教育信息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师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从而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地位、教学方式方法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关键是在于教师的应用,只有在大量的应用和实践基础上,才会对陈旧的教育模式、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对教师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现代教育一种手段、工具、更要掌握其中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因此,幼儿教师既要做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者,又要做一个实践者,唯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技术拓发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幼儿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由活动的主宰,改变为活动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幼儿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幼儿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宽广,牵涉到许多科学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作为教师必须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学习现代化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不断提高专业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指导能力及组织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启蒙活动整合,教师应该注意的方面。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灵活多变,效果逼真等特点,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等。但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运用这种手段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幼儿活动的教学资源,提供活动资料,设计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地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切不可盲目的不分适宜的用起信息技术到活动中,使得幼儿活动后还清楚到底学的是什么!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主导作用的启动和激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有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管是“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还是“艺术教育”,都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利于促进幼儿参与游戏和各类活动,并能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和活动中思考和学习。就此而言,我认为,信息技术整合于幼儿园科学启蒙活动中,应努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儿童生活,游戏,活动(和学习)中的“玩具”,让幼儿在课余时间中尽情玩乐,在玩乐中探索。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科学实验活动。一些科学小实验必须靠幼儿亲手尝试才能培养他们在实验中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和观察能力的锻炼。目前的多媒体课件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根本无法达到的活动的目的,不算课件设计得多好,这样做就完全失去了实验“过程”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能够让幼儿观察,体验,尝试的小实验,不适宜选用课件来替代。 一、 信息技术与幼儿 1、利用网络技术,将活动室创设为科学屋,激活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理论中,指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一点对于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更为重要,因此我采用了科学活动大环境与科学活动小布景结合起来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主动观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欲望。而现代网络技术,素材光碟等给我创设环境提供了便利。如我在大班创设了《植物王国》,《科学大探索》,中班创设了《海洋世界》等,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展开无限的遐想,围绕自然科学,生态科学布置各个室内的“小布景”。为幼儿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捕捉一些幼儿感兴趣和喜爱的科学信息,使其微型化,让幼儿每天生活在充满科学气息和赋予想象的环境中。 另外我从网上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图片,创设了幼儿感兴趣的墙饰和活动角,如我设计了“小小气象站”,“游银河系”,“保护海洋”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活动区角中我们提供了“果汁的制作”,“有趣的磁铁”,“会吸水的纸”,“海洋食物链”等操作材料和观察内容,并引导孩子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在网上收集资料。为此我将活动室除了墙饰外还分了教师资源和幼儿资源,供教师和幼儿进行网络知识共享,为以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此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启迪幼儿的智慧。 2、巧设情景,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对幼儿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激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学习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活动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更易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巧妙地引出新的活动。如在《祖国是个大花园》这个活动的引入,我先让幼儿观看科学启蒙VCD,让幼儿了解祖国是个大花园,有着繁多的花草树木,了解主要大城市的花,从而深信刻认识到“爱环境,爱家园”的重要性。又如在《春夏秋冬》活动中,结合计算机IBM“小小探索者”软件中的《橡树池塘》游戏,在准备开展活动前一星期,让幼儿按组或结伴地轮流在电脑王国里自由探索:春夏秋冬分别的气候、有些什么动物、植物有什么变化等。通过科学启蒙VCD和计算机IBM“小小探索者”软件游戏,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学会使用计算机,更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活动,分享成功与快乐。 3、 化静为动,突破科学启蒙教材的重点难点 科学活动大多数内容比较抽象,现有的《科学启蒙》声像教材是根据《小学自然常识》教材摄制,而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大的不足就是经常出现一些离现实、离这个时代较远的信息,孩子对一些很枯燥乏味的内容都显得不愿意去看去听,教材编写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内容不能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就算能反映出来,教师也难以表达。幼儿园的孩子好动,对动画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然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突破科学教学重点难点,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幼儿的直观印象,让幼儿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幼儿愿意去学,有兴趣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