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
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 ,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称叫“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
第二个发展阶段:1956-1964年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操作系统
第三个发展阶段:1964-1970年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1964-1965)(1965-1970)
第四个发展阶段:1970-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2.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作文,信息技术课要用,急啊!!!!!!!!!!

科普:我国近代计算机发展史

1956 年 我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 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 年8月1日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 年 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 年9月 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 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7年9月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 年 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8月 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1974 年10月 国家计委批准了由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四机部联合提出的“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建议。工程分为:键盘输入、中央处理及编辑、校正装置、精密型文字发生器和输出照排装置、通用型快速输出印字装置远距离传输设备、编辑及资料管理等软件系统、印刷制版成形等,共7个部分。748工程为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4月23日 清华大学、四机部六所、安庆无线电厂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机DJS 050。

1978年 电子部六所研制出以Intel 8080为CPU,配有工业过程控制I/O部件的DJS-054微型控制机,这是我国第一台板级系列工控机。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0年6月 计算机总局颁发《软件产品实行登记和计价收费的暂行办法》,我国软件产业的行业规范由此诞生。

1980年10月 经中宣部、国家科委、四机部批准,中国第一份计算机专业报纸——《计算机世界》报创刊。由此带起了IT媒体这个新兴产业。
当时的技术、制造水平与美国相比,相差4~5年。

3. 信息技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首次出现在1958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

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从广义上讲,凡是能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大众化,一些企业开始用计算机来处理部分会计资料。

工资管理程序、存货管理程序等,逐步代替了部分的人工劳动,由于计算机处理的范围比较小,注册会计师可以忽略计算机的存在,直接对打印出来的纸质文档进行审计。

(3)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图片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上机考试时,考生应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前30分钟到侯考室报到,交验准考证和学生证。考点应选派一至二名工作人员负责此工作。考生入场后监考人员宣读《关于对违纪作弊学生的舞弊处理规定》、考生须知和注意事项。

考生提前10分钟进入机房,对号入座,启动考试后,在微机上输入准考证号,点击确认后,系统会弹出学籍信息比对框,确认输入的信息无误后,点击确认,进入学生答题界面。监考员要核对考生准考证上的姓名、照片,确认与机器上显示的考生信息相一致。

4.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人工智能(AI)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象人一样思考。

在1955的时候,香农与人一起开发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种采用树形结构的程序,在程序运行时,它在树中搜索,寻找与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树的分枝进行探索,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个程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学术上和社会上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所采用的思想方法有许多还是来自于这个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的麦卡希召集了一次会议来讨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那时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确立,这次会议在人工智能历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

但是这次会议给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在此以后,人工智能的重点开始变为建立实用的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系统,并要求系统有自学习能力。

在1957年,香农和另一些人又开发了一个程序称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对Wiener的反馈理论有一个扩展,并能够解决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

别的科学家在努力开发系统时,右图这位科学家作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他创建了表处理语言LISP,直到许多人工智能程序还在使用这种语言,它几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发展。

(4)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图片扩展阅读:

一、信息技术简介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

二、社会功能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

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

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