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请登录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论坛(人教论坛)网址:http://bbs.pep.com.cn/index.php

②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间各是多少

五次信息革命指传播学所论述的关于人类信息活动中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一种传播媒介的革命而引发。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有了语言,人们得以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社会关系,把学会的东西传授给社会的新成员,并且一定的语言反映出讲这种语言的人的经验和正在发展的文化。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文字把声音和它所指的对象分离开来,同发出声音者分离开来,使信息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的种类大大少于口头语言,使人与人的交往频率加大,易于形成较大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1]
这主要是指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中国人毕升早在11世纪中叶就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但这一发明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引起社会上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古登堡的欧式印刷术带来了近现代新闻事业,使人类大大加强了分享信息的能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讯和广播电视的出现。地球上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地方上空,都充满了无线电信号,人们头脑中关于遥远环境的几乎全部形象,大多是经过这类媒介获得,社会信息得到大大增殖。第五次信息革命是计算机与电子媒介的结合。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与其说自然资源是人类的主要资源,力量和幸福的必要条件,还不如说信息是这种资源和条件。[1]

③ 信息技术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 育模式的两次质变.

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 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3)联胶信息技术扩展阅读:

技术分类:

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

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