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突破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枯燥的数学内容为形象直观,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学中,不少学生因为数学内容枯燥而产生了不少难点,甚至对数学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对自己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多种教学信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直观再现或模拟出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汲取速度和摄取知识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这节课时,传统教学多以讲授的方式为主,学生会感觉较为枯燥且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语言表达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制作FLASH动画,再现情境,不仅增强了本节课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②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教学重难点

随着新课程地不断深入,对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应用于课堂。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手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方便和实效,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一、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实效 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富有现实性、意义性、挑战性,内容的呈现应当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它能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信息的灵活性,另外它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以形思理,变难为易,提高实效。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如果只依靠课本,感性的材料数量还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就搜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并演示其形成过程(顺时针转和逆时针转)。这样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观察发现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基本的图形组成,都有中心点,旋转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为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打下了基础。接着用课件演示大风车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旋转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有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把时间更多的留给了学生。⒉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标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重视直观演示,更重要是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的机会。数学老师经常会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课件出示各式轮胎的自行车比赛,让学生猜测哪种轮胎的自行车会赢得比赛?当学生还沉浸在“为什么圆的要行得快”时,这时教师出示学习任务,抓住了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天性,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⒊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是用教具通过把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但圆的面积计算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与长方形,难以理解“画圆为方”的道理。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各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64等分的割补,让学生直观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割补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似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无限等分割补后的情形,从而理解圆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⒋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让数学课更贴近生活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乐趣和价值。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学生经常去超市购物的生活经验,用多媒体出示超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带什么?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钱。接着出示人民币的图片,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失效性有着十分实在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舍本求末。二、存在的误区 ⒈教学手段≠教学思路使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它,它才具有生命。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应该取决于教学思想和设计的需要,要为它择好“路”——什么内容适合用?选择怎样的形式去用?用多长时间?…… 例如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一课时,如果仅靠多媒体演示各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在今后的应用中会与实际的相差很远。也就不会出现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现象了。⒉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的亲自操作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在于能清楚的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演示的过程中调动的只是学生的视觉感官细胞,而我们的数学往往需要多种感官细胞参与操作。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无论课件做得多精美,都无法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其立体性,特别在教学侧面积、横截面积等时课件就更难体现其优越性了。⒊重形象思维≠不要抽象思维小学阶段虽然主要是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所以每一次都把内容设计的很形象,学生会容易形成依赖性,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立体图形时,一开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但不可能每一道练习题都把它做成课件,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必要。⒋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要其他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各有优势,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新潮而屏弃好的教学方式。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各种展示课上大用特用多媒体,还时不时地弄点音乐出来,似乎这样做能体现一个数学老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殊不知反而会弄巧成拙。

③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如何把脉并突破课堂重难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了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果堂课的重点与难点也难以把握,那么何来的突破?顾名思义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这个关键性的知识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难点主要是指教材中那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认为比较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很可能也是难点但并非所有的重点都是教材的难点,所以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所以说把握重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们不妨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要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教学方式?然后再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如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从中分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二、确定主题,把握重点。
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技能目标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学主题却是可变的。我们在确定或选择教学主题时,要把握其中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个关键性的知识点,围绕主题进行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完成主题任务,在任务中去体验和操作关键性的知识点,即教学重点。
三、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任何新知识新操作技术的学习,都是基于原有知识结构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对一些难点部分,要做到有层次感,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动,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引导,步步为营,逐步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理清思路。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上述方法不解决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其它工具,如板书设计。如我们选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内容。
五、强化感知,巩固练习。
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操作之后,我们必需要及时巩固,训练操作,强化感知。这一步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节课电脑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在当天或隔天就能进行巩固性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回家作业调查应该成为惯例。

当然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学关键还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形式,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和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