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歌信息技术
『壹』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是怎样展现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不是指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说,音乐兴趣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再现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现象和场景,改变以往只使用教科书、乐谱、乐器、黑板、挂图等简单教具的状况,使音乐语言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说唱脸谱》一课时,可先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为学生创设一种可看、可听、可感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再让学生跟着视频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表演程式。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有趣的快乐氛围中投入到学唱京剧中来。再如,在学唱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时,可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用多媒体播出五月鲜花盛开的画面。百花盛开,小鸟歌唱,树林换上绿装,再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仿佛置身其间,体会到儿童渴盼春天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立刻就能激发起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喜乐年华》一课时,可先展示“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因祖国的强大而带来的骄傲与自豪,学生在心中充满胜利豪情和成功喜悦时学唱歌曲,学习兴趣一定十分浓厚。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美
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材只能记述文字、符号、乐谱这类可看的内容,而不能表现出它们所代表“音”的可听的内容。在课堂中,如果仅仅让学生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学习,只能把学生带入枯燥无味的文字怪圈中,随之就会产生乏味、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涣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将鲜艳的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突出的文字说明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利用计算机对音乐的声音进行数码采集、编辑处理,使看与听结合起来,尽量让学生处于声、韵、义融为一体的兴奋状态,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比如,在欣赏《草原放牧》这首琵琶协奏曲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幅幅草原风光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的画面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一边聆听优美的音乐,一边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随着音乐的起伏、动听的旋律,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再如,在教学《雪绒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来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在学生学会唱《雪绒花》后,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首优美的歌曲,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想象美
想象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整合成“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时,学生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乐器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学生欣赏乐曲时,时而有音无画,便于他们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便于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便于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予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感知力,培养了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再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蜜蜂》时,一位教师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小提琴,了解小提琴的形状及音色特点,然后在快速、急促的音乐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小蜜蜂活泼轻盈飞舞的画面,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再引出一段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想象静谧、安详的森林清晨,小蜜蜂在美丽的花丛中愉快地采集花蜜。活泼的旋律、欢快的音乐牵动着学生的心,他们也不自觉地跟着快乐起来。多媒体画面的运用,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生动、协调的情境中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表现美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离开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其中,活动形式的趣味性是直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最大动力。所以,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歌曲或乐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充分欣赏了音乐之后,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学生产生极大的表现欲望,并通过对歌曲的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比如,在演唱《游击队歌》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描绘游击队员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音乐形象。学生在观察并学习歌曲后,会很准确地用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方法处理演唱歌曲,并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用灵活的动作表现游击队员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
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创造美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不仅能听音乐,还能积极地创造音乐。比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一位教师将景色的视频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进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情绪很快高涨起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种信息渠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展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容量,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音乐教师,要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贰』 如何将信息技术巧妙运用于幼儿游戏中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了视听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专业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现阶段的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在幼儿监督管理以及幼儿的科学教育两个方面,对于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的信息应用是极为匮乏的。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关于信息技术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的主要作用和具体的实践方法。
一、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首先就是简单的原则。简单原则就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对于应用媒体素材的选择、游戏实际的策略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操作时间的长度,都要把简单作为基本的遵循准则。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在信息技术使用的具体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进行,也就意味着在游戏的实际过程中不要利用太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时间,也要把握好使用的具体次数,这样把孩子实际需要和游戏的具体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区域游戏的整体效果。对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来说,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采取简单的策略十分有效。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应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始终坚持简单的基本原则,这是与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整体思维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的。根据相关的数据表明,小班幼儿思维模式的直观性是很强的,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与掌握基本上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层次,在他们进入中班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就初步的具有了一些具体的形象性,但是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比较依靠自身的直接感知,所以他们会出现过度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全面认知和掌握事物的根本特点,当他们进入到大班的时候,幼儿的抽象性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了,但是他们还是把形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要遵循直观的、简单的基本原则,这样不会增加幼儿在理解事物时的认知负荷,加强了对幼儿的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
其次就是趣味性原则。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把趣味性作为最关键的核心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作用,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加愉快轻松,促使幼儿的参与游戏的自愿性,提高幼儿的主动性投入感。例如,我们在“小猪睡觉”的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带动学生进农场,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设计动物的出场,在整个游戏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充分的利用了信息技术中的声音以及图片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最后就是适切性的基本原则。所谓的适切性原则就是指在幼儿园区域游戏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来选取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
二、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幼儿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觉冲击和感知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的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实际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发挥着以下的作用。首先就是起到演示游戏过程的作用。在幼儿园的游戏过程中,对于一些相对较复杂的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师的辅助说明,来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可以让游戏规则更加鲜明形象、浅显易懂,可以有效帮助幼儿们理解游戏的具体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我们在进行“安吉游戏”的时候可以先通过相关的视频来对孩子们讲解一些活动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在安吉游戏中,孩子可以自主地组织游戏和设计游戏,在游戏的进行中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就是可以有效地烘托游戏的整体氛围。在开展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进行烘托气氛、营造游戏氛围,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游戏整体效果。例如我们进行“丢手绢”的游戏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儿歌,来烘托出紧张欢快的游戏氛围。最后就是要游戏作为主体,信息技术作为载体。目前状况下,很多游戏是以数字的形态存在的,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机来进行游戏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游戏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慎重的选择,幼儿也可以利用这种游戏软件来开展其他的学习,这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拓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信息技术实践过程中可以全面地培养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游戏的乐趣。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不断地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叁』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有哪些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具有的优势: 1、优化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磁铁的作用”中,用多媒体技术将磁铁可以吸住的物体一一展现,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 2、优化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轻松、活泼、流畅、自由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还能使讲授与演示融为一体。在丰富多彩富于变幻的信息双向传递中,幼儿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因此,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景,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如在中班数学“分类计数”活动中,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软件,整个活动以小企鹅变魔术和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每当电脑显示小企鹅一边唱着动听的歌,一边拍打翅膀,带出各种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这色彩丰富、富于变化的视觉画面,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欲望,同时电脑又以小企鹅唱歌或生气的形式来判断幼儿回答的正确与错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优化了教学情境。
『肆』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设计
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其特有的魅力,给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但如果不能正确定位,深刻领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片面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视觉效果,则会导致视觉形象过多过滥。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1,过度使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有很多,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演唱、欣赏,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体会和认识。如果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很容易会把自己的感悟和认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认为是借助直观的、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其实是教师无形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变相的“填鸭”教学。 2,过度使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有些教师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学习效率也越高。于是一节课所有教学环节中都使用了多媒体,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电脑操作过程;学生一节课都在观看和收听多媒体课件中度过,学生由学习者变成了观众。这样显然违背了学习的规律,肯定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刻意追求表面上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动画,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有趣,让学生大开了眼界,实际上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其实,我们并不否定课件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为了更完美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必须正确的把握音乐学习的特点,摆正多媒体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要明确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本身,它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应该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喧宾夺主。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觉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平时音乐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时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有时用多媒体课件,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乐趣。 例如,我在《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的教学导入时,先是用慈爱的语言讲述真实的一个平凡母亲的故事,并配以精心制作的课件,创设母子情深的意境,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入角色,用心灵去感受、触摸诗歌中妈妈的爱,真正体验歌曲意境中所蕴涵的艺术美。其次,我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日常生活中妈妈慈爱的神情、妈妈轻柔的歌声、妈妈温柔的爱抚、妈妈温暖的怀抱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极大幸福感和满足感,达到精神境界上和谐共鸣,进而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我还鼓励学生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二、利用网络获取资源,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应当将课堂对知识点讲授的环节,变为学生主动探研、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人音版第十册《欢乐的村寨》这一单元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各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多地领略少数民族音乐丰富的色彩,独特的节奏,美妙的旋律,侗族大歌浓郁的和声,感受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网络让学生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和学习音乐,取得课堂欣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深化音乐鉴赏的学习内容,提高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大大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大大扩宽了学生的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不再是教师“演讲”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特别是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另外每个孩子的注意习惯也不相同,有的倾向于视觉注意,有的则倾身于听觉等。实践证明:合理利用计算机,使用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想象和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