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的核心是内信息容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6个要素,这6个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信息技术资源建设扩展阅读:

国家信息化体系中信息资源的特点:

(1)能够重复使用,其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

(2)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体现不同的价值。

(3)具有整合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

(4)它是社会财富,任何人无权全部或永久买下信息的使用权;它是商品,可以被销售、贸易和交换。

(5)具有流动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信息化

❷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有哪些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方勇展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徐继存教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教科书为主要的课程资源的现状,改善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说明了课程资源与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从原来单纯的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学校给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为教师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教师的创造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野,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也有益于学校的个性发展,使学校建成特点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过程中,注意挖掘校内、外有用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加于运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一些做法。
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用合适而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更顺利的达成课堂目标。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开发网络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
1.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我国现阶段统一的课程标准、大纲、计划及教科书,过分强调了普及性、基础性、统一性,无法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无法满足学生的特色需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得用好一方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学生对自己家乡及新居住的社区特别亲近,更有深入了解周围事物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可以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
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乡土资源的利用。如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就以闽南小吃为例,要求学生课前收集身边闽南小吃的图片、做法、故事等网页制作素材。闽南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大部分同学非常认真,采集到闽南小吃的信息,除了图片,文字介绍,有的还制作视频。有的同学家长就在做某一闽南特色小吃,他更感兴趣了,根据自已对闽南小吃的理解,做出了很有特色的主页。由于感兴趣,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Frontgpage的基本操作很快掌握了。 特别在指导学生电脑小制作时,我引导学生在乡土资源中寻找创意,取得不错成绩。比如我指导学生取材于厦门与台湾的地理关系,创作一个两岸“对话”电脑艺术设计,作品反映出了两岸人民希望两岸和平发展、盼望祖国早日统一,获市赛第一名,并推荐参加省赛。指导学生创作的以闽南民居、闽南工夫茶等为主题的网页制作,以闽南戏艺“拍胸舞”、 “舞狮”等为主题的电脑动画制作,这些取材于乡土资源的创作也获得优异成绩。
将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乡土资源融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文的热爱,更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无穷魅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丰富有特色的乡土资源就是一个支点,它在课堂中以举重若轻之势就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与该课程理念相吻合。教师要通过收集、整理网络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
面对庞大的网络内容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优化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我认为首先在校园内网搭建一个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一方面方便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网络资源根据自已的喜好、知识水平分层进行学习。然后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比如为了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内容,我整理收集初中已学过的各种工具软件的网络教程资源,如Microsoft Word、Microsoft Exel、Microsoft 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的教程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中。这些教程既包括各软件的基本操作、精选的典型案例、还有我针对典型案例用wink制作的教学课件。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农村,信息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可以针对个体的差异更好地教学。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表达”这一课程时,让还没学过或不熟练Microsoft Powerpoint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进行学习,再加以教师的辅导。这样既能对差生进行辅导,又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行分层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高中组包括四个项目:电脑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程序设计。由于电脑制作的范围广且泛,课程的教学就没办法针对具体某一内容而进行教学辅导,怎么教呢?我通过网络、同事、学生收集flash教程和经典案例,photoshop教程及制作效果百例,Visual Basic教程及实践开发范例等工具软件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平台在校内外自主学习。我校这几年利用网络资源,在电脑制作课外活动中,取得佳绩。
网络资源的开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教师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将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产生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
3.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生活中产生的。”社会实践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无,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于课堂迁移到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我校从去年开始组建了学生电视台,学校把每年新生培训的任务交给我们技术组。在学习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我组织学生在校内动手实践。但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拍摄、编辑等课程提高专业水平,如何让学生与社会交轨?我把地方电视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因为地方电视台刚好在学校附近,又是友好单位,我带领学生到地方电视台参与拍摄、编辑的工作。在暑期,每年还安排学生电视台的学生,到地方电视台进行同安新闻拍摄实践,参与专题片的制作。这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见闻,又提高了学生的拍摄、编辑水平。又如对于学习电脑动画的学生,厦门是全国有名的动漫基地,我带领他们到厦门网游网络动漫有限公司去观察、学习,收益不浅。
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不仅使教学空间得到极大地拓展,而且有力地补充、配合、促进了学校课程的教学,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给学校课程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思考与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信息技术的书本知识已经跟不上,如:教材中有的软件版本太落后了,跟不上社会的实践运用,教材中的技术过时了,教材中案例已老旧了。这就急需我们开发出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来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补充。
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丰富了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改变了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和偏重于知识传授倾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本地、本校实际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是建设素质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5]周广强《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❸ 信息化建设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机房(包括场地、空调、透风、供电、供水、通信线路、安保等)信息化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终端设备等)。

2、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支撑各种业务的业务信息系统加强组织(企业、政府、机构、单位)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组织决策的决策信息系统服务于信息系统管理的运维管理系统。

3、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建设为了组织信息化的持续有序而需建立信息化组织架构,并经常进行优化调整。

4、信息化系统安全体系、灾难备份与恢复体系建设为了应对各种人为或自然的灾难、攻击等,需要对组织的信息化体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为了业务连续性而需建立灾难备份与恢复体系。

5、组织的信息化与业务连续性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信息化建设过程只是信息化的基础,还需要长效的运行维护、升级,使得信息化是持续有效的,这就需要经常地强化组织的信息化与业务连续性管理意识,形成一个持续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支撑组织战略目标和业务的持续发展。

(3)信息技术资源建设扩展阅读

信息化建设内容

信息化建设包括了企业规模,企业在电话通讯、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在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成就等。信息化建设是品牌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甚至许多企业就是只依靠信息化建设而生存。

品牌指数数据模型中的信息化建设权值为10分,当品牌在企业规模、通讯系统、网络、电子商务、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正向的建设内容时,品牌指数将给予加分。

在品牌2.0理论体系中,信息化建设作为品牌母体树冠部分的支撑物,同属自触点,也就是品牌母体可以主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