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与虚拟服务实验报告
⑴ 什么叫云计算简单点,谢谢
云计算服务是指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百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用户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和服务。
⑵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韦俊荣 张兴霞 陈青
(中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
摘要 随着油田信息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化,企业地质资料信息化的要求在传统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地质工作资料源头、业务流转过程、资料综合利用全领域的企业数据治理,实现从传统实体档案管理、地质样品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上升到企业数据管理的更高水平。本文结合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实践,阐述了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果,对其他领域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化 数据资源
1 概述
中海油渤海油田油气产量从21世纪初不足1000×104t 跨越到2010年的3000×104t,2015年将实现3500×104t,2020年计划上产到4000×104t。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数量的日渐增加,馆藏地质资料中成果地质档案已达30余万件,岩心7289m,岩屑59.8万包,原油样品6.2×104L,且每年正以数以万计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数字油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地质资料利用的细粒度、结构化、服务模式方面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这给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渤海油田近6年来针对地质资料管理业务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和应用需求,以及结合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要求,在中海油勘探部及信息管理部的领导下,以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精神为指导,开展了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工作,特别是通过多个专题项目的实施,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地质资料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体系建设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扎实推进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使地质资料信息的应有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实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功能。
2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2.1 总体目标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以“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原则,全面提高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仅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各类地质资料集中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的利用需求,而且要全面提升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地质资料管理从传统实体管理上升到企业数据治理的更高水平,持续满足后续数据专业应用需求,为实现地质资料专业数据集中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数据资源整合挖掘和数据共享利用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为渤海油田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服务。
2.2 信息化建设情况
根据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主要完成了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建设以及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等工作。
2.2.1 地质资料资源建设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资源建设是为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提供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以及元数据。渤海油田通过地质资料资源建设基础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目前油田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达到97%,为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和数据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地质资料资源建设过程中,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还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建立了支撑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制度体系。
2.2.2 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渤海油田在开展地质资料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涉及“数字文档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多源头地质资料数据标准、格式规范化管理,同时实现了地质资料数据的多层次应用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2.2.3 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资料资源建设和系统平台建设的工作,渤海油田还加强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档案数字化、地质样品数字化、石油地质专业数据管理三大领域的研究,在开发实体档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同时,研究地质资料专业数据管理、石油数据模型、库体结构、非结构化文档分类、存储及元数据管理标准等。随着这些方面信息技术的积累和提升,不仅拓宽了渤海油田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和利用的广度,而且延伸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深度。
2.3 信息化实施历程
2.3.1 第一阶段(2009~2011年)
自2008年底开始,在渤海油田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以“资料电子化”、“勘探成果资源建设”、“开发生产井资源建设”3个专题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项目实施以馆藏历史资料电子化扫描、文本OCR识别、文档规范化整理为基础,开展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分析实验、油气生产各专业资料的结构化数据采集、规范化整理工作。
2.3.2 第二阶段(2012~2013年)
自2011年底开始,在前期数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渤海油田开展了以资源管理、利用为目的的“数字文档中心”、“勘探成果数据与资料数据系统”、“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等专题平台建设和后续新增资料的资源建设工作。项目实施以油田个人工作文档、公司电子文件、档案资料3 级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面向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各业务领域,开展地质资料移交、接收、整理、著录、编目、管理、利用、汇交全过程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
2.3.3 第三阶段(2013~2014年)
针对渤海油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重点开展了馆藏设施建设、数字化专用设备试制等工作,特别是岩心岩屑高分辨率岩心岩屑影像采集设备的成功研制,有力推动岩心岩屑影像高分辨率数字化采集工作的开展,满足了用户远程观样、远程取心等需求,进一步拓展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链。
3 取得的成果
3.1 原始与成果地质资料管理及信息化
渤海油田大规模的资源建设工作历时3年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累计处理馆藏历史资料合计923万页(折合A4大小),其中完成图件163万页、报告760万页及相关资料的结构化数据采集等工作。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手段,更是培养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化队伍。目前馆藏资料电子化程度已达97%以上,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资料细粒度、结构化利用需求,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渤海油田还建立了中海油地质资料数字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延伸到了文本识别、数据校对、成果组织环节,切实填补了中海油相关企业标准的空白,并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地质资料电子化加工管理系统平台,全面实现了地质资料数据加工的流程化、标准化。
3.2 实物样品地质资料管理及信息化
目前渤海油田岩心、岩屑等样品数字化已达90%的水平,通过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平台。不但实现了对地质样品基础数据、图像数据、专业报告、鉴定数据以及业务流程的综合管理,而且更实现了对地质样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并主导编写了中海油《岩心壁心岩屑图像采集技术规范》。
3.3 实物档案数字化设备研制
围绕落实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精神,创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模式,渤海油田研发了一套高分辨率岩心岩屑实物影像采集设备,设备集岩心、岩屑、壁心等多种样品白光、荧光高分辨率扫描和显微扫描功能于一体,很好地实现了设备系统自检、激光自动测距、自动采集控制、自动几何校正、自动图像拼接、自动切割、自动命名、自动存储的全过程自动化采集。尤其特有的定点高分辨率实时显像技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远程岩心岩屑观样和相关技术研究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并整体提高了渤海油田实物档案信息化水平和档案服务能力。该技术研究获得了新型实用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
3.4 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应用
渤海油田通过“数字文档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系统化、多层次的地质资料管理与应用,不仅拓宽了地质资料数据利用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与国土资源部的“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油气钻井数据库”有效对接,实现了数据互通和共享,进一步做实做强了委托保管工作。
4 总结与思考
4.1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技术能力限制、机构变动等众多因素,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保管部门掌握的资料和数据,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完整和准确,特别是当前油田地质资料的生产者、管理者、保管者、利用者、监管者被分割在不同管理体系下,条块分割,给地质资料管理和协调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化标准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样才能与渤海油田快速发展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优质服务。
3)当前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多系统、多平台、多头管理部门,给地质资料的统一、规范化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渤海油田内部还缺乏一个长效工作机制,以确保地质资料从产生到最终归档所经历跨专业、跨部门、跨系统的漫长流程中,能够得到全面、可靠、有效的控制。
4.2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渤海油田通过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实践,深刻认识到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必须加强资料源头管理,建立健全资料产生部门、业务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归档制度及规范流程体系,把现场地质资料收集与现场地质监督岗位考核相关联,并且责任落实到人,以确保地质资料归集的全、准性。同时,还要利用油田数字文档中心系统平台,以便对油气地质资料流转过程涉及的部门人员进行专业资料收集与归档培训,使他们明确资料的收集范围、归档时间及归档标准,并与年度考核指标相关联,从而推动油气地质资料文档一体化管理。
2)随着渤海油田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技术研究工作,提升软实力。在专题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质资料的多层次利用需求。我们对 POSC(Petrotechnical Open Standards Consortium)、PPDM(Public Petroleum Data Model Association)等标准石油数据模型、ISO的OAIS(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计算平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未来地质资料数据的深层应用和信息综合服务打下了基础。
3)对地质资料实物样品管理利用的再认识。实物地质资料是中海油企业巨资投入获得的宝贵财富。样品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易毁性,又具有可重复利用,并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因此,为其建立电子副本,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相关的样品处理、保管保护、分析利用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通过前期的科研工作,我们掌握了岩心岩屑高分辨率、高清晰的图像采集技术,实现了实物样品及其相关成果资料、原始资料的集成关联,为企业、社会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料利用途径,也为未来利用图像模式识别技术开展荧光面积统计、含油产状鉴定、孔洞裂缝定量统计、粒度分析等深化应用和集成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工作拓展及前景展望
5.1 工作拓展
为了提高勘探、开发、实验、综合研究各业务系统地质资料源头数据管理水平,围绕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业务,必须建立起一套与企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规范和保障机制,以确保今后所有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档数据,能在各环节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及时、有效地被地质资料管理者所捕获。尤其重点需要加强从各业务系统到油田电子文件系统的资料归集和自动推送研究,强化电子文件系统对地质资料归集业务的主通道作用,从而实现电子文件系统到地质档案系统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最终达到整个油田全领域地质资料完整性、及时性的管理。
5.2 前景展望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将继续以数字化档案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文件为指导,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最终将建设成业务系统、电子文件系统、地质档案系统3层体系架构模型,实现地质资料档案实体管理与专业数据管理高度融合,从传统的实体保护保管为主,转向数字化在线检索、自动推送为主,并且提供目录与内容、实体与电子、文档与数据多层次细粒度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6 结语
当今时代,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为实现油气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集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正方兴未艾。当我们孜孜以求、卓有成效地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时,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整体水平与综合效益这棵大树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渤海油田地质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进而为渤海油田生产和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中营.构建档案数字化地方标准体系[J].中国档案,2014(3).
[2]蔡盈芳.企业档案信息的知识管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4(2).
[3]牛力,韩小汀.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5).
[4]李向群,穆雷.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档案,2013(12).
[5]程妍妍,王静婷.数字档案馆采集功能的标准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6).
⑶ 云和数据怎么样
去云和数据面试过。规模很大,一层得有个6、7千平方吧。里面很有档次的赶脚儿,报告厅得有几百人,去的时候好像有个市领导在做什么报告。
⑷ 私有云系统时间不一致怎么办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讨论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搭上私有云这辆快车。 由于炒作和实施私有云基础设施中可能存在的执行压力,许多公司都一直在试图证明大规模企业变革和大笔费用支出的合理性。虽然众多IT管理者都普遍认为他们的公司都还没有准备好,但是一心只考虑可接受底线的高管们却对他们的这些反对意见置若罔闻。不过,如果你是IT的决策者,那么对云计算的质疑不只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公司的规模以及其他的关键因素(例如你公司中IT虚拟化的程度)都决定着你的公司是否已准备好实施云计算。 大型公司部门众多,都对IT技术与服务有着极大的需求,而私有云计算技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私有云的自助服务、自动化和费用决算功能各不相同,但也仅限于其规模。这是因为迁移至云计算模式的经济效益仅当所有或绝大多数IT服务运行于云计算平台上,并且计算资源的利用率较高时才能真正实现。简而言之:云计算的规模越大,其成本效益越是明显。 此外,那些受到严格监管和对将关键数据迁至公共云存有疑虑的大公司也是实施私有云的合适对象。已在虚拟化领域进行可观投资和已在运行大规模虚拟环境的企业显然已做好了私有云实施的一切准备。 根据微软白皮书“云计算经济学”,对于少于100台服务器的中小型公司来说,私有云是比公共云计算服务昂贵得多的选择。白皮书指出,对于这些小型的企业或部门来说,共享规模云计算优势的唯一方法就是迁移至公共云计算模式。但是,对于服务器安装规模达到约1000台的大型企业,私有云是可行的。但是,他们仍需面对在相同服务、规模、需求多样化和多租户综合效应下,私有云成本比公共云成本高10倍的问题。 规模和成本问题仅仅是个开端;管理软件的不成熟也同样是其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Gartner公司分析师Thomas Bittman指出,技术是建立私有云计算服务中需首先克服的最简单挑战,但是私有云技术市场还尚显稚嫩。无数的公司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供应商到初创的虚拟化厂商都在开发云计算的管理类产品。这一领域的拥挤只会使厂商选择的过程复杂化。 私有云剖析:经验教训 在一些公司里,成本、规模和基础设施虚拟化程度等各种因素都一致证实了私有云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但是,即使有一个一切就绪的基础设施和一个相当大的IT环境,企业还是需要为实施一个私有云技术项目而付出巨大努力。 现有的程序 在其全球性金融机构中建立私有云之后,虚拟化架构师Stuart Radnidge承认,整个过程并不令人满意。据Radnidge的说法,它主要涉及对当前运行模式的改变。“有些东西完全与云计算无关,但又是强制的,以便于迁移至云计算环境中。”Radnidge说。 他说,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找出迁移至云计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快的IT服务,还是为了在服务器硬件、能源和制冷、或人员开支方面节省成本费用?治理是又一个重要且往往又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中,有多少可以通过实施新技术来解决,又有多少可以通过引入新流程来解决? 根据你的目的不同,那么实施你的私有云的途径也将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这也是一个困难的道路,但也已足够而不用重新评估你现有的流程。如果问题在于成本,那么是属于绝对的成本问题还是属于金钱价值的问题?通常,你可以采用流程改进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引进新技术将注意力转向价值。 贸易的工具 Radnidge提醒说,IT经理应当避免迷失在众多的产品中雾里看花。 “云计算解决方案可提供信息的新形式,但如果它仅仅只是一伙人以原有手工流程、以相同的方式在后台运行,一切都可能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在某个时刻老问题又会再次发生。”他说。 然后,就是使用现有工具的问题,以及通常的疑虑是否充分。Radnidge认为,报告和监控工具是私有云实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许可以将现有的工具勉强用于新的云计算模式中,但是这些工具很有可能会发生问题。不过,他说,你可能只需要几个不相关联的组件,以便于查看你的内部私有云。 不幸的是,很少有公司提供这样的单个组件:“他们都希望你购买他们完整的工具包。”Radnidge说。如果其中有一个是你绝对需要的组件而又没有其他可供替代的方法,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了。他极力主张企业实施私有云应当以开发一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为第一优先级而不是相反。 “时刻密切关注外部云计算供应商的动态,因为在某个时刻你无法避免地要涉足其中。”他说。“如果你的内部API与外部API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恭喜你,你的工作将变得比较容易。”他建议企业应当仔细审核VMware公司、Rackspace公司、Amazon网络服务以及从诸如Terremark Worldwide公司和Savvis公司扩展供应商的主要开源项目所提供的API。 供应商与公司的伙伴关系 由于云计算技术的不成熟,你可以从其他公司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在他们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Radnidge建议IT部门应当注意外部云计算供应商的动态,这是因为他们的动作要比企业IT部门更为迅捷。他提议应与供应商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便于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让他们了解你的需求,一方面让你了解供应商的相关动态。这样,当你的企业一旦决策开始云计算实施,你就能如鱼得水。 所需的文化变革 根据Forrester公司对北美和欧洲两千名IT决策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多数公司做好建立私有云的准备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文化。虽然在历史上,IT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营的效率,如今的IT人员需要把重点更多地放在战略性获益。有些人可能会以企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为由而拒绝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但是这种阻力往往源于“IT资源被视为维护者"堡垒"的部分资产”这一老式观点。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云计算负责人Mike Pearl的说法,云计算模式要求IT管理人员完成从技术资产管理人到可内部或外部运行技术服务托管的转变。如果IT部门不将最终用户视为服务的客户,这些用户最终将转向可作为替代的外部服务。尽管IT部门在一开始可能会担心云计算模式所带来的转变将威胁到他们的工作机会,但事实上,这一转变将赋予IT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利。 拥有了正确实施和管理虚拟化基础设施的技能,众多IT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确保他们的职业生涯而不是时刻担心因技术过时而被淘汰的风险。Foote Partners LLC公司的David Foote预测,虽然当公司实施云计算时很多“通用”的数据中心工作岗位会消失,但同时在融合基础设施系统中会出现很多的IT专家岗位,例如Cisco公司的UCS,网络和安全领域,等等。Foote预测,诸如虚拟化和云计算的技术将只会创造出对这些技能的更大需求,而不是强迫其转入地下。 “如果处理得当,这种新模式将改变IT人员的地位,它将变得更为重要,”Pearl说:“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CIO们和IT运营们获得这项权利必将承担巨大的压力。” 但是根据Radnidge的经验表明,这一工作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而云计算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其中可能需要若干个发展周期。将本文分享至:分享到和讯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搜狐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开心网分享到人人网分享到豆瓣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