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

评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包括了各种用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预期的学习目标的程度的方法,既包括测验又包括多种表现性评价方法。
知识测验回答的是学生对要操作的技能“知道了多少”,表现性评价回答的则是学生“实际能做的如何”。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干预下,对预期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随时自我调节,促进教学,检查教学效果,为教师提供实践效果和效率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价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因材施教;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通过教学全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
对学生评价应该从教学前、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精心规划的评价程序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状况进行判断并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1、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规范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对开展新的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到了何种程度?对计划进行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学生已经具备到何种程度?
(1)准备状态前测
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阶段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家里是否有电脑,父母是否允许使用电脑,一般一周使用多长时间)、学习基础(对于开、关电脑了解情况,使用操作系统的掌握情况)、学习习惯(坐姿是否正确、在微机教室学习的行为规范)及班级情况(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基础差,哪些尤其对计算机感兴趣)等。小学四年级尤其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初中、高中阶段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情况(打字能力如何,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掌握程度,常用软件掌握程度,网络掌握程度)、已具备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学习行为养成情况(在微机教室学习的行为规范)及班级情况(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基础差,哪些尤其对计算机感兴趣)。初中七年级、高中一年级尤其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2)安置性前测
了解学生是否在教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内容。
此项前测用的比较少,受教材、教学进度等因素影响。
2、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
卢主任负责教学
3、教学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
需要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学习任务情况如何,是否可以进行后续学习?
三、根据不同信息技术评价内容、评价目的选择和合理运用评价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信息技术课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的评价量规
要求要熟悉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将评价标准分解为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构建规范的评价量规。
(2)通过日常观察、档案袋或表现性评价任务搜集评价资料
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典型作品设计和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为主。
(3)评价结果的处理
评价结论既可以针对某一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计分和全面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分别计分和分析。
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请该、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四、信息技术测验试题的编制
直接针对学生的认知、应用等能力;避免一些非常规性的试题,如:对于WIN操作系统的测试,版本不同,答案也不同。
1、选择题
分为事实性知识记忆型
例:计算机由哪五大部分组成?
知识理解型
例:下列哪一个对信息的描述正确?
知识应用型
例:下列哪个软件最适合计算班级成绩?
编写的原则
(1)应测量一个重要的学习结果,针对学习任务,有意义。
(2)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陈述题干
(3)尽可能采用正面描述的方式呈现题干
(4)干扰选项要有一定价值,利用干扰选项拓宽测试面
(5)从记忆性向理解型、应用型转换
(6)最好能创设一个大的情境,结合情境设计几个选择题。情境与生活相关。
2、判断题(是非题)
编写的原则
(1)题干简练
(2)使用精确的语言,避免模糊词汇,如:通常、很少等。
(3)除非是要求学生区别“事实”与“观点”,否则,观点的陈述必须说明出处。
(4)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对于行为规范要尽量使用真命题。
3、填空题
主要用于测量简单的知识型学习结果。
编写原则
(1)保证答案唯一性,且简单
(2)尽量将空留在结尾处
(3)数据型答案要说明精确程度及单位
4、连线题(匹配题)
自学
5、论述题
自学
6、操作题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操作试题主要是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指定的操作。
在教学质量检测系统中,主要分为WIN系统基本操作、OFFICE软件应用、打字、画图、程序、网络操作等。
五、学生成长记录袋(档案袋)的使用
1、简介
是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汇集成的作品集,主要用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或展示学生最佳作品样本。记录袋评价包括学生独立创作的各种作品以及采用各种形式对这些作品进行的评价,包括书面评论、检核表评价、等级量表评价、测验分数和会议报告等。
2、意义
(1)利用记录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例:某学生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因为:
事件1:数学作业,只要全对,教师就会给个100分,并会有奖状、红旗等奖励,而信息技术课,虽然付出很多、很努力,却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
事件2:课堂上时间太短,很多好的想法还没有开始实施,课就结束了,就开始学习新的内容了。
(2)利用记录袋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责任心
3、收录的内容
(1)具体的条目
操作系统应用能力、使用办公软件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等)、网络操作能力等。
每项条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2)综合条目
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材料,如:查找信息的记录、研究方案、素材、制作的作品等
(3)学生的反思
可以使用学案
(4)其他
学生的测验分数、行为检查表、等级量表、评价结果等
4、保存的形式及收录方法
针对记录袋的缺点(耗费时间、耗费精力、耗费物质),建议使用电子档案,充分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课堂、后几分钟填充信息。由学生协助管理记录袋,定期向学生反馈,向家长反馈。
七、教师自我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成长
1、组内二次备课
2、教学后记
3、反思日记
4、案例研究

『贰』 学习评价的作用有哪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学习评价有哪些特征

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缺陷是信息功能弱,个别化教学能力差,这些缺陷是由传统教学的传递结构所决定的,不是改变教法所能弥补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为了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变革“生产工具”。具体地说就是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而这一重任只能由计算机来承担,因为计算机就是用于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能高质量、高效率、高智能地处理声音、语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也就是说计算机已经能对信息进行处理。即计算机进入多媒体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正是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功能,使得计算机很快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将教育技术和基础教育进行整合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能各不相同,也许是一种演示工具,也许是一种交互工具,但最终信息技术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不断整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促进了课程改革,以至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得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面对众多的信息技术整合改革课、观摩课,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可依靠的标准或评定的依据,我们常常凭感觉说哪一节课好,评价不一,不知道哪一节课"改革"更深入,哪一节课整合的教学效果好。所以,如何用好教育技术,更好地提高整合的效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首先是教学的问题。不研究现行教学的症结所在,不研究在计算机参与下的新教学的新特点、新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生命力何在?不幸的是,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在走向这种可怕的误区。不管是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计算机辅助教学必言“多媒体”,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根据两年以来的实践,我们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才能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在课堂中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要使教师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在现阶段,我们首先要转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路,进行新的更富有成效的实践。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就不能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有不少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要花费数十小时编制一节课的课件,那么我们的工作究竟是编制课件还是进行教学?”而且许多课件都是按照教师平时讲解的方法展示教学过程,没有突出计算机的优势,其实际的教学意义并不大。由于编程的工作量太大,教师也不可能经常用计算机来上课,充其量也就是在评选课上用一下,其意义何在?这个问题不解决,计算机就不可能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无从落实,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会永远是“装点门面”。
我们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应该是花大力气去设计编制课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应是如何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教学软件,而不是编制软件,研究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才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软件”,不是指一个个具体的课件,而应是面向学科的工具型软件,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
要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逐步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素材问题
刻录兄弟学校的素材光盘,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下载学科教学资源及课件。让每位教师(尤其是多媒体班的教师)肩负起搜集教学资料的义务,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
二、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
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掌握学科最新进展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所谓“现代化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同样,计算机进入教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教学改革(这从我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中可以得到验证),真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计算机只不过是引起教师观念变化的催化剂。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不管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实践得出的教训。因此,要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三、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的问题
当教师掌握了技术后,教师的能力就会被大大扩展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从光盘数据库中快速查找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去图书馆;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地操作,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通过学生成绩跟踪系统,可以持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这在客观上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就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